缺乏反思和問責的事故處理,,痛定不思痛,,亡羊不補牢,事故必然卷土重來,。這次“7·16”事故再現(xiàn),,對有關方面更是一個冷酷的“黑色幽默”,。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然而,,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正在挑戰(zhàn)這個哲學命題,。7月16日下午,該公司常減壓蒸餾裝置因換熱器泄漏發(fā)生火災,,事發(fā)車間剛剛經過檢修,。而事故廠區(qū)與去年“7·16”輸油管道爆炸火災事故現(xiàn)場僅隔一道海,時隔正好一周年,。時空的重合,,事故的重現(xiàn),讓不少網友驚詫:中石油難道是要搞周年慶嗎,?
猶記得去年“7·16”事故發(fā)生后,,有關方面非但沒有進行問責,反而把壞事辦成了喜事,,高調召開了搶險救援表彰大會,,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及下屬9個單位和197人分別被授予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事故面前,,不是認真反思根源,,嚴厲追究責任,,而是將之作為一場“表彰的狂歡”,頗受社會輿論批評缺乏公信力不說,,從安全生產角度說,,一則放過了生產和運行中存在的深層問題,埋下了事故再次發(fā)生的物理隱患,;二則放過了本應負責任的相關人員,,有過者反而立功受獎,這樣的錯誤導向扭曲了安全生產意識,,埋下事故再次發(fā)生的心理隱患,。
缺乏反思和問責的事故處理,痛定不思痛,,亡羊不補牢,,事故必然卷土重來。距去年事故不足百天,,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油庫再次發(fā)生火災,,起火的正是“7·16”事故發(fā)生爆炸的103號油罐,那時就已經發(fā)出了警報,。這次“7·16”事故再現(xiàn),,對有關方面更是一個冷酷的“黑色幽默”。
安全生產領域上有一個著名的“海因法則”:在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事故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只要能及時識別事故先兆,,采取預防對策,,許多事故的發(fā)生都是可以避免的。海因法則要起作用,,基本前提是生產的運行者和管理者時刻保持憂患意識,,處處檢視自身不足,用問題思維去考慮問題,,寧可把事情想得過于嚴重,,也不愿把事情看得過于樂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安全才有保障。在這方面,,中石油大連石化的表現(xiàn)令人遺憾,。不管是事故后的“報喜表功”言行,還是前腳檢修后腳出事,,抑或是創(chuàng)下連續(xù)兩年同一天出事的不光彩紀錄,,無不暴露了在安全生產風險面前的軟肋,。
值得警惕的是,近期石化企業(yè)似乎進入了“事故季”,。中海油蓬萊,、綏中油田發(fā)生溢油事件、中海油惠州煉廠也發(fā)生泄漏著火事故,,如此大面積,、高頻率的生產事故,匯成了更大的警訊:不能再滿足于“撲火救火”,,而應從管理和運行機制上進行審視,,查找具有普遍性的安全漏洞,革除不合時宜的事故應對方式,,同時建立責任追究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防范事故、化解風險的能力,。
- 2011-07-13從京滬高鐵運營事故中應該反思什么
- 2011-07-13自動扶梯事故頻發(fā) 豈能罰款了事
- 2011-07-12渤海灣溢油事故上演“真實的謊言”,?
- 2011-07-08“沒調查清楚”不是事故延報的理由
- 2011-07-08漏油事故呼喚中海油承擔更多責任
- 2011-07-07渤海灣漏油事故索賠要“和國際接軌”
- 2011-07-07公眾需要“零事故”安全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