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獎頒出,,照片《挾尸要價》以全票贏得最佳新聞照片獎,。《挾尸要價》照片的獲獎,,引來一片質(zhì)疑之聲,。次日,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長李玉泉發(fā)文稱,,《挾尸要價》被誤讀,。面對質(zhì)疑之聲,作者有提供了當時現(xiàn)場的照片釋疑(見8月21日《紅網(wǎng)》),。
在作者提供的照片中,,有一張是這次組織打撈的老板陳好,在收取長江大學籌集的打撈款的鏡頭,。如果不是針對這次質(zhì)疑,,這張照片有可能難見天日。作者多次參加攝影比賽,,為何多次將這張照片棄之不用,,這個鏡頭不是正可以展現(xiàn)組織打撈尸體的老板的貪婪嗎?
《挾尸要價》展示的是漁民向校方索要打撈款的場景,,在這個事件中漁民只不過是一個配角和道具而已,,而這個件事真正幕后老板則是陳好。而且去年就有媒體報道,,該地的撈尸業(yè)務已經(jīng)被這個老板所壟斷,,任何人別想在此染指撈尸業(yè)務。也就是說陳好在組織撈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見利忘義的性質(zhì),,更有一點壟斷當?shù)負剖袌龅摹昂谏鐣毙再|(zhì)。然而在這個記錄歷史的鏡頭里,,這個應該被釘在歷史恥辱上的主角卻被忽略,,而受陳好控制的漁民卻成了這個事件的主角,難道曝光漁民《挾尸要價》更符合“新聞暴力學”的原則嗎,?
近年來養(yǎng)生很受人們追捧,,許多養(yǎng)生大師也是層出不窮。重慶市北碚區(qū)縉云山紹龍觀的住持李一,從一個街頭賣藝的雜技團長,、被追債的失意商人,,變身“道教領袖”,在其成名的過程中曾得到多個“貴人”的幫助,一名時任重慶副市長的官員打招呼為其獲得重慶兩座寺廟的管理權,。這位重慶副市長姓氏名誰,,不僅地球人猜不出,恐怕是火星人也琢磨不透,。正是這位副市長扶上馬送一程,,才使得李一名聲大振要風得風,正是這位副市長養(yǎng)虎為患,,才使得李一如虎添翼,。然而最后雖然圍繞在李一身邊的那些明星被一一曝光,而這位副市長卻成了“無名英雄”,。
這就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潛規(guī)則”,。媒體若報道某局的正面新聞,必稱是本報記者采訪某局副局長王二麻子,。媒體若報道某局的負面新聞,,必稱是本報記者采訪某局王副局長,或者是本報記者采訪了該局副局長,。王副局長還能讓人有猜想的余地,,而該局副局長連讓人猜想都成為高難度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在強權面前依然是弱勢群體,。然而讓人無法容忍的是,媒體對于比自己還弱勢的群體,,下手更狠,。媒體上的社會負面新聞,市民張三,、李四有名有姓確鑿無疑,。對于老百姓的負面新聞,不僅市民的姓名俱全,,而且洋洋灑灑幾千字,,有時在文章的最后不妨再來上一篇短評。對于普通人的負面新聞,,恨不能剝光被報道者的衣服,,向公眾展示他們的裸體,而報道的事件不過是市民上車沒有按順序排隊,,騎自行車闖紅燈之類的問題,,媒體如此“抓小放大”,,可以說是“新聞暴力學”的規(guī)則,。
媒體是社會公器,,本應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然而媒體為何對于官員和強勢群體,,在進行負面報道的過程中多有禁忌。而對于普通市民的負面報道,,卻毫不留情直呼其名,。媒體報道負面新聞,看人下菜碟,。對于弱勢群體,,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到底是何居心,?中國自古就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為何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在權貴面前卻發(fā)生了驚人的逆變,,成了:好事傳千里,壞事不出門,。
- 2009-11-09從挾尸要價看社會公德底線后移
- 2009-11-06當?shù)卣獮椤皰妒獌r”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