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7歲的何大媽晨練時一頭栽進了荷花池,,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媽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卻被老伯要求找電視臺報社,宣傳一下他的行為,。大媽的女兒得知此事,,在網上發(fā)帖質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該帖引來網友熱議,。(8月1日《京華時報》)
對此事的態(tài)度,,輿論既亢奮又糾結?!袄卒h式”信徒認為“做好事不留名”理應成為社會常態(tài),;而作為救人者的八旬老軍人,對當時情況下無數圍觀者的冷漠麻木痛心疾首,,希望自己的事跡能夠通過媒體散發(fā)出去,,不為出名,只為“教育一下旁觀的年輕人”,。悲戚的是,這位老軍人卻忽略了一個前提:在這個“凡事皆炒作”的時代,任何本善的言行都有被貼上“炒作作秀”的標簽,。
無論如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落水大媽被救了上來,,重新獲得了生命,。理應對救人者表達感激,戲劇性的注腳只是八旬老軍人的事跡該否搬上媒體,。救人者希望通過自己的事跡影響周圍更多的人,,喚醒那些冷漠麻木的圍觀者;被救方認為此事搬上媒體不僅“泄露隱私”,,而且“雷鋒做好事不留名”,,老軍人更應不在例外。
事件很復雜,,輿論太喧囂,。誰也沒有功夫去探求事件本身紛擾繁復的真相??墒?,就是在這樣喧囂亢奮的爭辯中,社會價值底線卻很少被提及,,猶如一朵羞答答的曇花,,瞬間開放,轉眼即逝,。
我們亢奮,,因為有太多理由論證此事的是是非非,我們糾結,,只為自己是一個旁人卻難免有朝一日淪為“落水者”,。從“彭宇案”到到“羅生門”,再到前幾天的“鉆戒門”,,一起起的道義之舉被“偽道德主義者”異化,。本該屬于這個社會的正義、真誠,、善良,、和平屢遭強暴和玷污。人們開始習慣不去撿拾大街上的失物,,不去伸手攙扶陌生人,,不去搭救落水者,“明哲保身”在現代社會成為生活法則的同時,,社會底線價值卻一再被湮沒,,被消弭,。
也許,我們正是習慣了這樣粗放的生存法則,,“救人求宣傳”才顯得如此突兀和格格不入,。有人說,老人的救人行為本身值得稱贊,,但用不著媒體大肆宣揚,。作為一個社會公民,作為社會的參與者和構筑者,,我不敢茍同這樣的觀點,。事實已經證明,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正千瘡百孔,,江河日下,。無意再去譴責被救者的良心真空,只愿這一次老人的救人行動喚起諸多圍觀者的“道義發(fā)現”,,那些本該屬于這個社會的底線價值能夠得到輿論的尊重和理解,。
“蝴蝶一振翅,颶風瞬間起”,。喧囂浮躁的輿論爭辯下,,惟愿這樣質樸善良的底線價值更多一些。
- 2010-08-02該對“求求你表揚我”嗤之以鼻嗎
- 2010-08-02媒體何不主動宣傳救人老漢,?
- 2010-04-08見義勇為園,勇士的豐碑
- 2009-10-27墊付醫(yī)療費能否打破見死不救堅冰,?
- 2009-04-28這樣做不僅對不起死者更是對“見義勇為”的褻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