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大學財源茂盛,,實力大增。美國的高等教育幾乎成為全世界的榜樣,。但在美國國內(nèi),貧富分化日益嚴重,,高等教育費用不斷上升,,越來越難以為普通百姓承受。教育本是創(chuàng)造社會流動的最有效手段,,可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不斷追求優(yōu)異的同時,,則有喪失這一功能的危險。美國的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究竟"是特權的堡壘,還是機會的引擎",?高等教育將塑造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在深刻的教育危機背景下,《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平等與優(yōu)異》一書于2005年出版,,次年即獲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的優(yōu)秀圖書獎,。領銜作者WilliamG.Bowen是美國高等教育界當之無愧的領袖,1972年年僅39歲就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1988年卸任后出任梅隆基金會主席(至2006年),。此書及同由Bowen領銜撰寫的《跨過終點線:在美國公立大學中完成學業(yè)》一書,前者重點考察精英大學,,后者把重點放在公立大學,兩者相加,,大概構成了迄今為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最全面的評估。
中國的高等教育也經(jīng)歷著史無前例的轉型,。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大學開始了急劇擴張。本世紀初又掀起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風潮,,納稅人的錢滾滾流入幾所名校,。但是,高等教育質量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再加上大學結構失調(diào),,導致大量大學生失業(yè)。另外,,許多大學已負債累累,、瀕臨破產(chǎn)。大學的教育費用越來越難以為普通家庭所承擔,。大學不但沒有推動社會公平,,反而加劇了貧富分化。一句話,,中國的高等教育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在最近十幾年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中,"美國范本"頻頻被引用作為各種改革,、"工程"的依據(jù),。然而在這樣的"學美熱"中,美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制度,、政策經(jīng)常被誤解或曲解。Bowen主持撰寫的兩本書,,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美國范本",。
平等與優(yōu)異沖突嗎
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前夜,作為美國前身的13個殖民地僅有750位在校大學生,,那時讀大學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到1940年,美國的研究性大學崛起,,正處于趕超歐洲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即使如此,2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也僅有4%左右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到2002年,,這個比例則超過了25%,其中在25~35歲的人口中,,有39%接受了大學教育,。歷史的曲線非常清晰:大學正從精英走向大眾。
當精英的機構大眾化后,,大學教育還能保證其優(yōu)異的質量嗎,?這次對美國高等教育全面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平等和優(yōu)異并不沖突,而且能夠相輔相成,。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大學要培養(yǎng)精英,就不能讓那些有精英素質的人因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而進不來,。美國建國之父杰佛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自然貴族",。所謂"自然貴族",,是相對于當時歐洲的"世襲貴族"而言。杰佛遜曾說,,歐洲的那些國王,,其素質到了美國連當個小鎮(zhèn)長也不夠格。在美國,,一切靠能力而不是家門,。大學選拔人才,應該純粹根據(jù)能力,、超越學生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
如果我們把競爭上大學的生源作為分母、把大學生人數(shù)作為分子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整個美國歷史中分母比分子增長得快得多,,大學的選才因此更精。通過各種測試證明,,美國大學生的智商,,隨著大學的普及呈上升趨勢。早年的哈佛和耶魯,,主要在新英格蘭的幾個貴族寄宿學校中招生,,不過是地方大學而已,富家子弟想上的幾乎都可以上,;如今則成了世界名校,,錄取成了全球的競爭。現(xiàn)在常青藤學生的智商,,是一二百年前那些"富裕而愚蠢"的學生所難以想象的,。
第二,美國社會的發(fā)展水平對其高等教育規(guī)模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美國的產(chǎn)業(yè)不斷向高端升級,,服務業(yè)和高技術產(chǎn)業(yè)蓬勃興起,甚至制造業(yè)也有白領化趨勢,,這樣,,大學必須使人口的大多數(shù)成為"勞心者"。但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以25~34歲人口中的大學生比例來比較,,1991年美國為30%,,僅居芬蘭(33%)和加拿大(32%)之后,但到了2002年,,加拿大(51%),、日本(50%),、韓國(41%)、新西蘭(40%),、挪威(40%)的大學生比例都超過美國(39%),,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美國在高等教育普及方面失去領先地位,,并不是大學的質量和數(shù)量跟不上需求,,而是因為義務教育相對落后,供應不了足夠的生源,,而義務教育落后的一大原因,,則是教育的不平等。
第三,,一個優(yōu)異的大學,,必須在其教室內(nèi)外都保持多元性。精英大學培養(yǎng)的未來社會領袖,,當然要了解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因此,,多種族,、多文化、多階層的融合,,應該是美國大學的基本使命,。大學就應在多種階層招募人才,以更好地反映社會,。
第四,,一個參與型的民主社會,要求大多數(shù)公民具有良好的教育,、把握豐富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審慎的決策。如果教育資源僅被少數(shù)人占據(jù),,民主制度就會發(fā)生"參與危機",,進而威脅到民主本身。
- 2010-03-07中國的高等教育該考慮收縮了
- 2010-03-0340%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并非亮點
- 2009-11-26高等教育如何服務經(jīng)濟轉型
- 2009-09-16高等教育:質量比普及更重要
- 2009-04-0930年后高等教育改革從放權再出發(fā)
- 2008-11-04高等教育“平民化”并非民工化!
- 2008-01-08誰為劣質的高等教育埋單,?
- 2007-10-18該為“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世界第一”自豪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