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先生’剛剛又來捐款了,?!苯眨瑢幉ㄊ写壬瓶倳晃还ぷ魅藛T“報料”,,“這次是3000元,,他今年已經捐了3.65萬元?!逼鋵?,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這位捐款老人,“路先生”只是他的一個化名,。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上午捐了5000元,下午又來捐了8000元,?!敖┠陙恚汛壬迫谌胱约荷畹钠胀ò傩赵絹碓蕉嗔??!睂幉ㄊ写壬瓶倳嘘P人士感嘆。
慈善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雖說,,在我國慈善作為一項事業(yè),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也必須看到,,人們的慈善意識還不夠強,也就是說,慈善的主體更多還停留在企業(yè)及企業(yè)家的層面,,而即便是企業(yè)及企業(yè)家,,在對待慈善事業(yè)上,其意識其行為也是參差不齊的,。
我總以為,,慈善不應該只是企業(yè)及其企業(yè)家的專利,盡管其引領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視,。慈善作為一種寓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于一體的行為方式,,理應是眾人的事,亦即要樹立起“匹夫有責”的觀念,,自覺而積極地參與其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寧波市“從搞‘人緣慈善’,,到有組織地做慈善,,再到主動性更強、范圍更廣的草根慈善”,,“把慈善融入自己生活的普通百姓越來越多了”,,是可圈可點的。
想起了美國的捐贈事業(yè),,《捐贈美國》是美國慈善捐助基金會自1956年起出版的美國捐贈統(tǒng)計年報,。據(jù)今年出版的《捐贈美國》介紹,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美國的捐贈金額出現(xiàn)了自1987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盡管如此,它仍占美國GDP總量的2.15%,,達3076億美元,。統(tǒng)計還表明,捐贈是美國全社會的“集體行動”而不是少數(shù)富人的“專利”,。據(jù)統(tǒng)計,,個人捐贈是美國慈善捐贈的最大來源,2008年向慈善機構提供捐助的人數(shù)占到了美國人口總數(shù)的84%,。美國在慈善捐贈上全社會的“集體行動”,,自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的扉頁上這樣寫道:“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擊,,歐洲就會失去一角,。”如果說,,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才連接起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話,,那么,,只有更多人的慈善行為,才能讓人們更多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作家王蒙說得好:“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苯衲?月14日晚,在由臺灣八大電視臺舉辦的“把愛傳出去———88賑災募捐晚會”上,,主持人念出大陸打工妹的捐贈短信,,令所有觀看賑災晚會的臺灣民眾動容:“我是個打工妹,剛在網吧看到手機發(fā)信息可以捐款,,我發(fā)了5條,,捐了10元,我工資很低,,不要笑話我,。”這位大陸打工妹的捐助行為,,在感動自己,,“感知世界美好”的同時,也讓人感動,。何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她雖然“工資很低”,卻依然慷慨捐助,;是因為她擔著或許會被人笑話的風險,,而依然勇于捐助。于是,,人們有理由相信: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是不分人群的,。只要盡了力,在愛心的天平上,,捐多捐少是等值的,。
行善要從實際出發(fā),有能力的人都該行善,。而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該是具備了行善條件的,,對于他們,,行善并非能不能,而是想不想,、愿不愿的問題,。
- 2009-12-03慈善能否成為教育富二代的力量
- 2009-12-02如何看待“富二代”慈善生日宴
- 2009-12-02富孩子生日慈善和窮娃娃羞認爸爸
- 2009-11-04中國人為什么“不會做”慈善
- 2009-11-03《慈善法》的意義值得期待
- 2009-10-25慈善捐贈期待公開透明機制
- 2009-10-21慈善捐贈,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
- 2009-10-21中國慈善能否迎來蓋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