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多情,,喜愁善感,,非常懼怕人生里的孤獨,所以,,當(dāng)漢魏之際文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活躍于歷史舞臺時,,那種渴求知己、懼怕孤獨的特征也就強烈地凸現(xiàn)出來,。于是,,便有了《古詩十九首》里的千古吟唱:“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边@是文人發(fā)自心靈深處的慨嘆,,他們真心地希望:人生能有一群理解自己的聽者,有一個可以用來排遣,、化解孤獨的場所,。
于是,交游聚會便成了文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他們用來稀釋,、排遣孤獨的重要途徑。正始年間何晏的客堂之上,,曹魏末年的竹林之中,,西晉時期的金谷園內(nèi),,乃至于東晉的蘭亭聚會、烏衣之游,,都可以見到這一生活方式的承襲和發(fā)展,。正因為如此,每當(dāng)文人必須遠離朋友,、知己,,獨自跋涉于人生之途時,孤獨也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的難以承受之痛,,這從曹植的身上,,可以見到它的清晰凸現(xiàn)。
作為曹操之子,,且具天縱之才,,曹植的青少年可謂風(fēng)光無限。建安諸子,、楊修,、吳質(zhì)等一批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的文人名士,,猶如眾星捧月一般聚集在他和曹丕的身邊,。然而,隨著他父親曹操的去世,,巨大的孤獨便如影隨形地將曹植緊緊纏裹,,傷感孤獨、渴求“聽者”的慨嘆,,成了他筆下?lián)]之不去的內(nèi)容,。“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愿欲托遺音,。形景忽不見,,翩翩?zhèn)倚摹,!保ā峨s詩》)這種無處言說的痛苦,,一直糾纏、蹂躪著曹植,,直到他生命的終結(jié)。
曹植之后的百數(shù)十年,,又一文人出,,終于為文人化解對孤獨的懼怕開辟了一個新的路徑,這個人就是生活于晉宋之際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放淵。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早年的陶淵明也曾步入仕途謀發(fā)展,,終因性格與官場相左而退回村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飲酒》),,退回村野的陶淵明自然是孤寂的,但他并沒有像曹植等人那樣執(zhí)著地在人群中尋求知己,,也沒有到同儔的游宴聚會中去釋放孤寂的纏繞,,而是以一種詩人的眼光在最世俗、最平凡,、同時也是最為真實的人生層面尋覓詩意,、捕捉美麗,由此來化解人生里的孤獨,?!伴_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保ā杜c子儼等書》)“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息,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菛|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保ā稓w去來兮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保ā讹嬀啤罚┩苤驳任娜饲拜叢煌?,在陶淵明眼里,世間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親切,、洋溢著詩情畫意。浮云,、飛鳥,、琴書、濁酒,,欣欣向榮的草木,,涓涓細流的山泉,親戚之情話,,農(nóng)人之叮嚀,,乃至于深巷里的一聲狗吠、一聲雞鳴,、日暮黃昏中徘徊于村墟之上的一縷縷裊裊炊煙……這一切看似平凡,、世俗的生活內(nèi)容,都足以使人心曠神怡,,生命悠然,,由此而進入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超越之境。
這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在司空見慣的山水田園,、農(nóng)家生活之中,,陶淵明捕捉到了讓人心醉的詩情和美麗。同時,,這也是陶淵明的一個重大發(fā)明,他在極其平凡的生活內(nèi)容之中寄托著自己豐富的情感而與之攀談對話,,攜手相伴,,把世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納入到審美的層面去打量、欣賞,、擁抱,、親吻。從此以后,,文人的生存也就不再孤單,,他們可以在販夫走卒之間尋覓到人生的快慰,在俗世紅塵之中構(gòu)建著自己精神的家園,,進而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盡管陶淵明之后,文人的生活方式還是以游宴聚會為主,,但是,,一旦沒有了相互來往的條件,他們也就不再懼怕孤獨,。這里面有一個典型的人物,,他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的骨子里頭是一個文人,,他坦蕩,、耿直、率真,,充滿激情而又率性而為,,具有一肚皮的“不合時宜”。當(dāng)他以一個文人的性格投入復(fù)雜殘酷,、爾虞我詐的官場,,自然也就會挫折不斷,命運多舛了,。先是熙寧之時與推行改革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京外放十余年,。接下來是元豐年間遭人陷害,以所謂的“烏臺詩案”而差一點掉了腦袋,,最后還是由神宗格外開恩而被發(fā)配黃州,,這才撿得一條命來。到元祐年間,,更是因為見不慣新黨的作為而屢受迫害,,先貶惠州,、再貶儋州,被安置到大海之中的一個孤島之上,。舉目四顧,,滿眼陌生,除了幼子,,蘇東坡再也見不到一個熟悉的身影,。
盡管在人生的旅途之上,蘇東坡同曹植一樣,,飽受著打擊和孤獨的折磨,,但兩個人的心境卻截然不同。在黃州,,“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敝临僦荩蔼毰c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與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保ā端问贰ぬK軾傳》)
那么,面對著如此殘酷的人生,,蘇東坡為什么就能夠超越曹植而心境坦然呢,?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序》中揭示說:“東坡先生謫居儋耳,……日啗藷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見《蘇東坡全集·和陶詩》)據(jù)此可見,,蘇東坡之所以能夠超越曹植而沒有被打擊和孤獨所壓垮,,是因為心中有陶淵明這個榜樣。更確切地說,,是陶淵明開辟的文人生活的另一方式,為蘇東坡化解了人生里的困厄境遇和深刻的孤獨,。
透過蘇東坡這個文人典型,,我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在中國文人的生活史上,,陶淵明具有轉(zhuǎn)折意義上的偉大,,是他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讓多情的文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能夠擁抱著詩意,,從此也就不再懼怕孤獨,。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 2010-09-28科學(xué)發(fā)展觀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的科學(xué)詮釋
- 2010-09-27兩部委發(fā)文調(diào)控樓市用地 囤地一年禁止再買地
- 2010-09-27新中國第一本哲學(xué)教科書編寫始末
- 2010-09-27為什么說抗日戰(zhàn)爭是14年
- 2010-09-27公共文明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