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討論教育要有國際視野,,但除此之外,,我認為還要有本土視野。我們往往習慣于只列舉國外的情況,以此為基準來說事,,卻忽略了對國內情況的考察和分析。
例如,,近年來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這是否由于我國的大學生供大于求,當然可以討論,。但是有人僅僅依據我國的高校毛入學率2008年雖然達到了23%,,卻仍然比發(fā)達國家低得多,以此來說明我們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是過大而是過小了,。但是他們忘記了,,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是與他們的發(fā)展水平相匹配的。我們需要的是從我國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來分析我國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是不是適當,。
最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計劃要在2012年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提高到4%。我國必須達到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投入的這個平均水平,,這是無疑的,。但是,,更需要我們重點議論的,不是哪年達到4%,,而是我們應該增加教育投入來做哪些事情,。否則,教育投入是增加了,,但卻沒有用在刀口上,,教育的困境依舊無解。這是很危險的,。
再如,,減輕中小學生負擔是我國教育的一個久議不決的難題。據說,,我國計劃在未來三年組織上萬名中小學校長到國外培訓,,讓他們去了解國外的基礎教育是怎么讓孩子們更加快樂地學習的,可以從中找到為中小學生減負等方面的經驗,。其實,,人們不是不知道學生學業(yè)負擔沉重是中國特有的難題,但若放棄對中國教育深入的考察,,代之以對國外教育走馬觀花的考察,,是決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的。
北大教授陳平原說,,教育要“接地氣”,。我愿意換一種說法:恰如電氣設備都需要接一根地線,不接地線就不夠安全,,為了保證教育運行的安全,,也別忘了接上地線!我們談論中國的教育,,絕不能滿足于援引外國的數據,。外國的數據要作研究,但這只是第一章,,接下來還要寫第二章,、第三章,也就是要分析中國自己的情況,,否則,,再好的文章也只是剛開了個頭,破了個題,。
國外教育的經驗教訓需要研究,,但是,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人家究竟怎樣根據本國實際作出科學決策來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在考察國外經驗的時候,,需要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世界上所有教育成功的國家中,沒有哪兩國的教育制度是一樣的,。這大概足以說明,,教育制度歸根到底是要依據本國的情況來制定的。我們對于國外教育的考察已經不少,,但是對于本國國情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
- 2010-07-15承諾兌現(xiàn)需要“問責”倒逼
- 2010-07-15扶持新興產業(yè)還需“換腦子”
- 2010-07-15人民日報社論: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
- 2010-07-15積極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發(fā)展
- 2010-07-15加強修養(yǎng)是年輕干部成長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