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一直是全社會最關注的問題,,爭論這么久,,還看不到邊際。照理說,,政府對教育支持力度,,還是逐年增大的,不斷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對義務教育實行學雜費全免,。總理還親自進課堂聽課,,公開主張由教育家來領導學校,,要求教師用“愛”來感化學生。但教育如何走出這個愈改愈趨向應試的怪圈,?這需要我們擁有無畏的膽略,、智慧的手段與義無反顧的決心。
首先,,將教育體制退回到上世紀50年代前期,,也就是擺脫1958年所確定的“左”的教育方針,。許多“左”的方針路線,我們都放棄了,,為什么惟獨在教育領域仍然要堅守呢,!
其次,逐步實行黨教分開,,取消以黨代教,。有人認為這是個犯忌的話題。鄧小平早提出要黨政分開,,不要以黨代政,。難道教育比政府還神秘、還機密,?各級學校都應恢復到1956年的領導體制,,實行校、院長負責制,,黨委只起保證與監(jiān)督的作用,。我國科研院所,早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如此改革了,,至今已20多年,不是運行良好嗎,!為什么教育就不能呢?
第三,,在實現由教育家領導學校后,,逐步改變學生升學選拔辦法。中國這么大,,各地經濟文化差異,,很不平衡,切忌一刀切的辦法,。將一部分教育管轄權下放給地方,。針對不同社會要求,興辦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學校,,可以百花齊放。國家只管掌控基本教材的統(tǒng)一,,規(guī)模的準入,。不管什么風格、類型的學校,,最后皆以人才培養(yǎng)論高低,。
第四,,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标P鍵是升學的錄取標準,,現在升學考試實質上只看智育成績,而且僅是書本知識和標準答案,。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當然只注重應試需求了。你考什么,,我就重點教什么,。家長也同樣,甚至出錢找家教,。什么全面發(fā)展,,不過一紙空談。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會背書答題,,應付考試,即使進入大學,,也因缺少全面發(fā)展的基礎,,而很難成為人才,更談不上杰出人才了,。惟有逐步變更升學考核標準,,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識別考核體系,真正將那些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質學生,,錄取到應去的學校,。校方與家長才會追求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才有可能,。對于那些在某方面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不能求全,而應因材施教,,使其特殊才能,,充分得到培養(yǎng)。
人才培養(yǎng)是百年大計,。我們現在不僅是政治大國,,也是公認的經濟大國、體育大國,,目前正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創(chuàng)造大國,。中央又一直堅持科教興國,、人才戰(zhàn)略,把綜合國力的競爭歸結為人才的競爭,,不能說不具有戰(zhàn)略眼光,。然而,正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我們不能用產生問題的同一思維水平來解決問題,?!币虼吮仨氂帽犬a生“錢學森難題”(即錢學森去世前留下的“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人才”這個問題)時更高一級的思維水平,,也即更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找出根源,解決問題,。其實,,可開辟“教育特區(qū)”,放手試驗,。再經十余年的努力改革,,教育面貌定有改觀,杰出人才也就應運而生了,。相信由我們的學校所培養(yǎng)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將不斷問世。零的突破,,也將指日可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作者為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及北京市政協(xié)副主席,,八屆民建中央副主席)
- 2010-03-22尊嚴的高度,尊嚴的寬度
- 2010-03-22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
- 2010-03-22努力提高機關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 2010-03-22夏斌:如何讀懂中國經濟
- 2010-03-22孫立平:中產階層的公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