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 | 透過熒前《山海情》 探尋幕后閩寧緣
2021-01-22 11:11:27? ?來源:學習強國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扶智又扶志 從福建來的支教老師郭閩航,,懷著一腔熱情自愿調到閩寧村當小學老師。一開始,,校長白崇禮對他的態(tài)度不冷不熱,畢竟他的學校需要的不是來幾天就走的支教老師,。但最終,郭閩航選擇扎根大西北,成了移民學校的一名正式教師,。 劇中的這一幕,讓來自福州的援寧教師歐陽強玲感動不已:“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我們的愿望就是用真心的付出,做一生難忘的事,?!?/span> 斬斷窮根,教育先行,。在成為援寧教師之初,,歐陽強玲就聽說過寧夏姑娘王巧琳與福建姑娘李丹的故事。 “頓頓吃土豆蘸鹽,,麥子要攢起來還錢,,供弟弟妹妹讀書?!蓖跚闪照f,,自己自幼家貧,面臨失學之際,,遠在2000公里之外的福州十八中教師李丹將助學款打到她的賬戶上,,“感覺拿到了一張通往大山外世界的通行證”。 2006年,,李丹瞞著家人來到德隆縣二中支教,,支教結束返閩后,卻不幸罹患白血病,。彌留之際,,她依然牽掛著西海固的孩子們:“把剩余的醫(yī)藥費捐給貧困地區(qū)吧!” 年僅27歲的李丹走了,,更多的“李丹”來了,。20多年來,福建的1000多名優(yōu)秀教師來到寧夏支教,,播撒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命運得到改寫的王巧琳,也接過李丹的接力棒,,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她把李丹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 每隔一周,就要給福州的爸爸媽媽打一個視頻電話。 閩企也紛紛加入到教育扶貧的行列中來,。 在閩寧協作的推動下,,福建飛毛腿股份有限公司在固原市原州區(qū)設立了教學基地,面向固原貧困山區(qū)招錄產業(yè)技術工人,,學制3年,,第一年在原州區(qū)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yè)理論,第二年到福建總校學習技能實操,、考級考證,,第三年在該公司帶薪實習,畢業(yè)后可安排在企業(yè)就業(yè),。 扶貧,,要扶智,也要扶志,。去年,,隆德縣神林鄉(xiāng)辛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辛寶同提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請書。 “請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6歲那年,一場疾病導致辛寶同高位截癱,,家里因此欠下幾十萬元外債,。禍不單行,老父親也因車禍全身癱瘓,,家庭的重擔壓在母親身上,。“感覺整個家都坍塌了,,當時就有想輕生的念頭,。” 隆德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共有1.3萬殘疾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2%。為了讓殘疾人脫貧致富,,援寧干部多方籌措資金,,在隆德縣建立寧夏第一家縣級殘疾人托養(yǎng)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閩隆福馨托創(chuàng)園。這里吃住全部免費,,無障礙設施配套齊全,,還引入閩寧扶貧車間、電商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中心等,,讓殘疾人也能自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辛寶同一家成為第一批入住中心的受益者,,他還謀得一份文秘工作,。 “第一個月拿到1600元工資時,,母親激動得哭了?!蹦軌蜃允称淞Φ男翆毻諠u樂觀,,開始學習網頁制作等技能。在援寧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他開啟創(chuàng)業(yè)歷程,,成立隆隆薯助殘商貿中心。辛寶同還帶頭組織電商協會,,成為隆德殘疾人電商協會理事長,。如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開創(chuàng)的殘疾人“托養(yǎng)+輔助性就業(yè)”一體化扶貧發(fā)展模式,,已在全國推廣,。 20多年來,閩寧協作已從單一的經濟援助逐步發(fā)展為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旅游等多領域合作的新格局,,通過人才支援、教育幫扶,、勞務幫扶等協作,,把志氣、智慧和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坎上,,不僅要讓貧困群眾“富口袋”,,也要讓他們“富腦袋”。 記者手記:為減貧事業(yè)探索更多智慧方案 《山海情》出圈了,。作品聚焦減貧這一世界性命題,,以“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再現了閩寧協作,探索脫貧新路的故事,。 “你從八閩大地走來,,帶著海風,帶著溫暖,;幾回回夢里回到六盤山,,閩寧情誼割不斷……”一曲感人至深的“花兒”,傳唱著山海情,歌頌著閩寧緣,。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福建援寧工作者接續(xù)奮斗,篳路藍縷,,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為全球減貧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由單一的經濟合作發(fā)展為教育,、醫(yī)療,、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構建以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通過干部交流、人才培訓,、經貿往來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活動,,為寧夏帶來了沿海地區(qū)改革發(fā)展的先進理念和福建人民愛拼會贏的精神財富,,促進貧困群眾形成自我發(fā)展能力的重要力量…… 水滴石穿,閩寧情長,;扶貧協作,,源遠流長。閩寧協作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豐富內容,、拓展領域,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脫貧攻堅戰(zhàn)完滿收官,鄉(xiāng)村振興全面起航,,關于減貧的探索沒有止境,。我們期待,為減貧事業(yè)貢獻更多智慧,,提供更多方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