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觀光團參觀鷹廈鐵路現(xiàn)場,。
鷹廈鐵路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期修建的項目,它北起江西省鷹潭市,,南至福建省廈門市,。工程于1955年2月動工,1956年12月鋪軌到廈門,。
這條鐵路在贛閩崇山峻嶺,、河川峽谷之中,由北向南伸延,,一路越過贛閩分水嶺武夷山脈和橫貫閩中的戴云山脈,,跨過閩江、九龍江水系,,穿過杏林海灣和廈門海峽,,把被大海隔離的廈門島同陸地連接起來,工程艱巨而復雜,。
1957年4月12日,,鷹廈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鷹廈鐵路改變了福建閩道行難,、交通閉塞的局面,,促進海峽西岸與祖國腹地聯(lián)通對接,為福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作為鷹廈鐵路進入廈門島的唯一通道,,廈門海堤是我國第一個連接海島的填海工程,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組成,,2條海堤全長5035米,,又稱為十里長堤,,分別于1955年、1956年建成,,在當時它與武漢長江大橋等建筑并稱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鷹廈鐵路通車運營60周年 見證福建鐵路發(fā)展變遷》圖:陳嘉庚與鷹廈鐵路)
(東南網(wǎng)記者黎晶瑛 卓志沐整理)
列車奔馳在廈門海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