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1月28日,,沉睡江底59年的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薩師俊這個名字再度被武漢人憶起,。這位出身海軍世家的艦長,,同一代名艦一起沉入江中,成為抗戰(zhàn)中我方陣亡職銜最高的海軍軍官,。
最后一位中山艦長
1895年,,薩師俊出生在福建閩侯一個海軍世家。13歲時考入煙臺海軍學(xué)校,,5年后畢業(yè),,開始他的海軍生涯。
任中山艦艦長前,,薩師俊還當過“公勝”,、“順德”、“威勝”,、“楚泰”四艦的艦長,。他曾指揮“順德”艦從上海航行到福建,開創(chuàng)了我國海軍史上內(nèi)河炮艦航海的先例,。
1935年2月,,薩師俊奉命代理中山艦艦長,后正式成為該艦第十三任也是最后一任艦長,。巧合的是,,中山艦正是薩師俊的叔祖父,、時任滿清海軍大臣的薩鎮(zhèn)冰,于1910年向日本訂造的,。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將其更名中山艦,。
3門火炮大戰(zhàn)前被撤
在中山艦沉沒的江夏區(qū)金口街,,記者找到了今年74歲的汪世喜,他曾在永明艦上服過役,。
據(jù)他介紹,,由于永明艦與中山艦同屬“永”系列軍艦,所以中山艦上的火力配置與永明艦基本一致,,擁有阿式105毫米炮,、47毫米炮、馬式1磅炮等8門火炮,。
然而,,1938年10月初,為補充武漢外圍陸地防空火力,,當時的海軍司令部命令中山艦撤下三門大炮,。
汪世喜在服役時,曾聽中山艦幸存者回憶:撤炮時,,水兵們含著熱淚,,懇求薩師俊不要撤。薩師俊也知道撤掉了這3門大炮,,就等于打掉了中山艦的3顆門牙,,但作為軍人,他必須顧全大局,,服從命令,。于是,薩師俊含淚下達命令,。他對大家說:“撤掉大炮也是為了抗戰(zhàn),。撤了3門炮,我們艦上還有5門火炮……沒門牙雖然差一點,,只要弟兄們頑強奮戰(zhàn),,照樣可以吃掉敵人?!?/p>
然而,正是海軍司令部這一撤炮決定,,為中山艦日后作戰(zhàn)埋下了隱患,。
奉調(diào)巡防武漢江段
撤炮后沒幾天,,中山艦奉命參加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擔(dān)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現(xiàn)江夏區(qū))金口鎮(zhèn)江段的警戒及運輸任務(wù),。這段江面是日軍飛機封鎖的重點地區(qū),許多船只在這里被日機炸沉,。
薩師俊在1938年10月20日所寫的航海日志中記載,,“中山艦奉命自岳陽啟錨,赴武漢附近金口執(zhí)行巡防任務(wù),,同行的有楚同,、楚謙、勇勝,、湖隼等艦……”
77歲的吳光森老人一直住在金口,,中山艦到金口時,10歲的他在江邊靠賣花生等為生,。他向記者回憶,,當時金口街的老百姓已陸續(xù)逃難,長江金口段江面異常繁忙,,從武漢轉(zhuǎn)運抗戰(zhàn)物資,、逃難人群到宜昌、重慶的船只來往不絕,。
火力薄弱遭日機重創(chuàng)
1938年10月24日下午2時左右,,兩架日機穿過云層,向金口赤礬山江面飛來,。
薩師俊指揮中山艦將士,,利用五尊火炮和三挺高射機槍,抵擋日機一陣陣低空盤旋掃射,。日機甩下一串串炸彈后悻悻離去,。岸上目睹此景的老百姓紛紛歡呼:“鬼子逃跑了?!钡@只是日軍的偵察機,,大部隊還在后面。
下午3時,,吳光森正在距金口2公里遠的平浪湖,。他首先聽見西邊天空隱隱傳來飛機轟鳴聲,一會兒,,6架日機直沖金口方向而去,。
被汪世喜稱為二伯父的劉壽山目堵了日機轟炸中山艦的全過程。汪世喜轉(zhuǎn)述劉壽山的描述說:當時,,6架敵機飛到對岸大軍山上空,,突然一個“U”形大迂回,,掉頭向中山艦撲來。重磅炸彈雨點般地投向中山艦,,江面上頓時騰起沖天濃煙和巨大水柱,。
史料記載,在薩師俊的命令下,,中山艦上的火炮,、機槍一齊開火,其交叉火力在天空織成一張網(wǎng),,日機難以俯沖襲擊,。不一會兒,兩架日機帶著長長的黑煙栽入江中,。
剩下的4架敵機,,見中山等艦猛烈還擊,趕緊向西北方向爬高,。稍后,,日機又開始新一輪沖擊。
戰(zhàn)斗進入白熱化后,,中山艦的一門高射炮突然卡殼,,另一門火炮也進入了射擊死角,頓時,,中山艦原本就薄弱的火力網(wǎng)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敵機趁機俯沖下來,一顆顆炸彈在中山艦上爆炸,,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
汪世喜后來曾多次實地研究過中山艦,,他說,,當時中山艦有很多地方都被重擊---右舷船殼受傷,出現(xiàn)一個縱橫2米的“十”字形破口,;鍋爐艙,、上甲板左舷,駕駛臺左側(cè)等也不同程度受傷,。最致命的傷來自后甲板,,一枚炮彈從后甲板穿進,從船底穿出,,把中山艦打了個“對穿”,,江水可能就是從這里開始進入。
身負重傷無奈棄艦
史料記載,敵機輪番向中山艦俯沖投彈,、掃射,,整個軍艦被滾滾黑煙籠罩。突然,,一排子彈射來,十幾個官兵倒下,。薩師俊沖過去,,剛扶起一名受傷的炮手,一顆炸彈就落在了離他不遠的地方,。薩師俊倒在血泊中,,左臂被打傷,左腿被炸傷,,右腿被炸斷,。但他依然怒吼著:“人在艦在,戰(zhàn)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轟”一聲,,又一顆炸彈擊中艦尾,舵工吳仙水犧牲,。因鍋爐艙中彈,,失去動力的中山艦失去平衡,向左傾斜漸漸達45度,。
由于薩師俊身負重傷,,副艦長呂叔奮開始履行代艦長職責(zé)。他一面派人堵漏,、滅火,,一面繼續(xù)指揮對日機作戰(zhàn)。
失去動力后的中山艦隨著江水往下游漂,。在長江金口段有一個沙洲---鐵板洲,,它將長江金口段分成南北兩個航道。
汪世喜記得一個細節(jié),,由于南邊航道靠近商貿(mào)繁華,、人口稠密的金口鎮(zhèn),中山艦為避免傷及無辜,,選擇走北邊的航道,。
中山艦傾斜越來越嚴重,左邊甲板已浸入江水,。薩艦長命令全體官兵離艦,,但他自己卻堅持不肯棄艦,宣稱:我艦是國父蒙難的座艦,是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象征,,我要與艦共存亡,!
在呂叔奮的堅持下,薩師俊終于同意登上舢板離艦,。就在這時,,日機對舢板進行轟炸、掃射,,薩師俊壯烈殉職,,時年43歲。中山艦上另有24名官兵也同時陣亡,。當日下午3時50分,,中山艦沉于金口龍床磯江底。
“百家宴”犒勞將士
當時的金口碼頭有一種職業(yè)叫“土碼頭”,,是一群專門在長江邊抬紅白喜事的工人,。汪世喜內(nèi)弟的岳父任開國就是一名“土碼頭”,他親身參與了打撈中山艦遇難烈士遺體的工作,。
已經(jīng)去世的任開國曾告訴汪世喜,,犧牲的25名官兵,只打撈上來12具尸體,,剩下包括薩師俊在內(nèi)的13名官兵均沉尸江底,。
幸存的士兵在呂叔奮的帶領(lǐng)下,本打算在金口附近的槐山寺過夜,,但在汪世喜的二伯父劉壽山的邀請下,,到當時的金口郵政代辦所過夜。當晚,,金口的居民做了一頓“百家宴”犒勞將士,。
第二天,打撈上來的12具官兵遺體裝在由金口鎮(zhèn)兩家慈善機構(gòu)---保善堂,、普濟堂捐獻的棺材中,,埋在了金口鳳凰山南麓。
吳光森老人回憶,,當時沒有用石頭墓碑,,只在墓前插上一塊寫有姓名的木板。
牛頭山上的25方豐碑
2005年7月14日,,記者來到金口,。原來的金口老郵政代辦所,變成了如今的后街52號,。女主人在老房子數(shù)次易手后,,于1988年購得,,對于記者的到來,她并不感到意外,。
走進這幢近150平方米的兩層樓民房,,已經(jīng)很難想象1938年10月24日晚上,那場交織著痛失艦長與幸獲重生復(fù)雜感情的“百家宴”,。
在老金口鎮(zhèn)政府院子里,,記者見到了中山艦烈士墓。金口街宣傳統(tǒng)戰(zhàn)委員汪火元介紹,,原來的烈士墓是一個個并排著的,,后來有4個墓被烈士后人陸續(xù)遷走。數(shù)年前,,鎮(zhèn)政府決定將烈士遺骨集中起來,重建一個合葬墓,,并新立大理石碑一塊,。
沿著江堤往下游走,不一會兒就到了金口牛頭山,,一座造型奇特的紀念碑出現(xiàn)在眼前,。25方石柱由高到低整齊排列,每方石柱頂端都被齊齊削尖,。那最高的一方,,頂天立地。站在紀念碑旁,,正好可以看見當年曾硝煙彌漫的長江,。
已經(jīng)整修一新的中山艦,現(xiàn)被停放在湖北船廠的船棚中,。右舷上,,汪世喜所說的“十”字形破口非常明顯---在整修時刻意沒有進行修復(f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