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 呂寒偉:扎根群眾,學習民間智慧
zs-bk.com?2011-12-22 11:26? ?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三,、改文風更提高語言魅力 近幾年來,本報一直在提倡要轉(zhuǎn)變文風,。正因為有了龍巖體驗生活的機會,,記者也找到了更好的文風和語言。 龍巖是客家的發(fā)祥地之一,,客家人樸實,、熱情,,而又好客,反映在他們待人接物上,,語言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導報記者注意觀察,客家人和經(jīng)商的商人相比,,他們的語言樸素,,天然,簡潔,,盡顯誠懇。 如果新聞報道也能用這樣的語言風格,,不是一樣具有感染力嗎,? 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本報記者首先想到了白描的手法,。中國文學史上的白描手法,,早已有之,在詩歌,、戲曲里面運用純熟,,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白描手法同樣可見,。個人以為,,這與取自民間的語言表現(xiàn)有很大關(guān)系。 于是,,在一篇關(guān)于“龍巖最危險的橋”的報道的采訪上,,本報記者注意觀察經(jīng)過這座最危險的橋的龍巖市民的心態(tài),他們每天要小心翼翼地過橋,,有點習慣,,但習慣的背后,是一種無奈,。 成稿過程中,,記者一氣呵成,以從客家文化中感悟到的群眾風格和語言方式,,將最危險的橋通過語言要素的組合展現(xiàn)出來,,沒有太多的修飾,卻絲絲相扣,。因為這篇稿件,,本報記者獲得了報社內(nèi)部頒發(fā)的“最佳文本獎”。 正是因為有了接觸群眾經(jīng)歷,,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使我們的報道拉近了和人民群眾的距離,,使群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著力提高了向群眾宣傳的本領(lǐng),。 相比于書生的高談闊論,,在走進群眾中本報記者學會了“短、新,、實”的清新文風,,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
- 責任編輯:黃麗紅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guān)新聞
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