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說是海峽兩岸歌仔戲交融的黃金時期,,這寶貴的20年里,歌仔戲回到了故土,,閩南人把它視為本土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在流傳過程中,民間藝術(shù)家們又在它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而臺灣的民間藝術(shù)家們,,在將歌仔戲帶入廈門之后,在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又吸收了閩南藝術(shù)家豐富的表演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段,,然后又將它帶到臺灣。兩地的歌仔戲就是這樣不斷地融合,,不斷地發(fā)展,,從而使歌仔戲迅速地適應兩地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欣賞情趣。
在閩臺兩省關(guān)系史上,,最能代表鄉(xiāng)音鄉(xiāng)曲的莫過于薌劇和歌仔戲了,。臺灣歌仔戲的源頭在閩南薌江流域,,而薌劇的血脈又連結(jié)著臺灣宜蘭的土壤。它的孕育的過程,,深深地包容了民族遷徙的足跡與思鄉(xiāng)念祖的情絲,,以及臺灣長期淪為荷蘭、日本殖民地的血淚,。因此,,不論是臺灣的歌仔戲,還是閩南的薌劇,,它們所共有的音樂唱腔的主旋律如[大哭調(diào)],、[宜蘭哭]、[瓊花哭],、[賣藥哭],、[滾仔哭]、[九字哭],、[運河哭],,以及那大量的低沉深切的雜念調(diào)與民歌小調(diào),它使歌仔戲的整個格調(diào)體現(xiàn)出民族危機的情感,,使歌仔戲的整個肌體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此,可以這樣說,,歌仔戲與薌劇是閩臺兩岸同胞用血與淚澆灌培育出來的一朵相思花,。
歷史的分分合合,總是讓血親相連的骨肉魂牽夢繞,,在悲歡離合的歌仔戲故事中,,離多于合,悲多于歡,。1949年后,,海峽兩岸對峙。兩岸歌仔戲從此走過了30多年不同的路,。直到1990年,,臺灣著名歌仔戲藝術(shù)家、臺灣薪傳獎獲得者廖瓊枝女士應邀到廈門參加“閩臺地方戲曲研討會”,,并與廈門市薌劇演員進行表演交流,,這才使得兩岸歌仔戲在分割40年之后有了首次交流表演。1990年,,福建舉辦了“’93海峽戲劇節(jié)暨福建省第19屆戲劇會演”,,臺灣“一心歌仔戲團”應邀參加,演出了《戲看生死關(guān)》,,在福州和漳州等地引起了轟動,。這是分割44年后臺灣歌仔戲首次回福建演出,。1995年6月,福建省漳州市薌劇團跨過海峽,,實現(xiàn)了雙向交流,,開啟了歌仔戲歷史新的一頁。臺灣《民生報》寫到:“相隔40余年,,第一支大陸歌仔戲帶著‘同源同曲’心情抵臺,,來自福建的漳州市歌仔戲團主要演員昨日率先亮相,開口唱出‘七字調(diào)’,、‘都馬調(diào)’與臺灣的歌仔戲幾乎是一模一樣,令很多人吃驚不已,。團員一個個一口標準閩南話,,真是不親不行?!?/p>
近年來,,兩岸歌仔戲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溝通,規(guī)模最大的應該算是2001年在臺灣和福建舉行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fā)展交流研討會”,,閩臺兩地學者100多人,,演員500人參加了這次交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