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福建第四屆藝術節(jié)> 看門道
> 正文
閩南薌劇與臺灣歌仔戲交流初探
zs-bk.com?2009-11-05 21:32? ?來源:福建藝術
我來說兩句
閩臺人民不但語言相通,,而且習俗相同,每當婚喪喜慶,、社火神誕,、民間節(jié)日期間,一些“歌仔館”里清唱藝人,,便吸收車鼓,、采茶等形式,手持樂器,,走出館舍進行踩街演唱,,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形式叫“歌仔陣”。隨后,,他們又從四平戲,、梨園戲中吸收角色化妝和有關劇目,在曬谷場或街頭空地上用草索圈地表演一些小節(jié)目,,當時人稱“落地掃”,。從“歌仔館”到“歌仔陣”再到“落地掃”,標志著“歌仔戲”從曲藝向戲劇劇種的發(fā)展,。
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臺灣歌仔戲正式形成于清末及民國初年。據(jù)《臺灣通志》記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調,每節(jié)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
臺灣學者陳建銘這樣描述早期歌仔戲:“全是男演員,,旦角穿上女人的花彩裙,,化上濃妝,頭包一條紅頭巾,,丑角鼻梁涂上‘鳥屎白’,,小生常用一把扇?!?/p>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