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和薌劇從昨天走向今日,走過了100多年的歲月,,它所經(jīng)歷的曲折和裂變,,所傳遞的情感和共鳴,牽動著兩岸人民的心,。歌仔戲和薌劇使無數(shù)普通觀眾喜愛癡迷,,使游子有了情感的依托。閩南人的堅忍不拔,、忍辱負重,,又不失豪爽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勇敢的開抬者,,而開拓者踏過的足跡,,便留下了愁緒淡淡的歌仔。歌仔戲融合了兩岸人民的心聲,,它包容閩臺歷史,、地理和風尚,使閩南人的群體心理有了皈依,,今天經(jīng)仍然是閩南人生命之根的象征,。
“玲瓏剔透聽歌仔,貽蕩親情動遠思,。好藉東風飛海峽,,殷勤著意拂離枝。同根共土一般香,,挈得春光憶更長,。鶯舌流珠如傳話,相思格調不尋常,?!?/p>
這是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戲劇理論家郭漢城看了薌劇后題寫的兩首詩,。它道出了臺灣的歌仔戲與漳州的薌劇的血緣親情關系,,是“同根共土一般香”的兩朵并蒂花。
劉春曙先生是閩臺戲曲研究專家,,多年來他致力于歌仔戲史的研究,,他告訴記者:“研究歌仔戲發(fā)展的歷史,,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從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同時更進一步證實臺灣文化就是閩文化的延伸,臺灣文化同樣是屬于華夏文化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很有研究的價值。此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間小調怎么樣經(jīng)過不斷加工,、吸收、融合,,然后形成一種戲劇,,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從曲藝到戲劇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闭劦礁枳袘虻钠鹪?,劉春曙先生介紹說:“明末清初,,鄭成功以閩南為基地,揮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當時隨軍前往的民眾有三千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是漳州屬的,,他們把漳州的錦歌帶到臺灣,在勞作之余自彈自唱,,以慰鄉(xiāng)思,。至清嘉慶年間,在臺灣宜蘭一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多的歌仔館,?!?/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