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冊傳入東山,,己有六十年歷史。主要分布在東山各鄉(xiāng)鎮(zhèn)以及云霄,、詔安,、澎湖列島以及臺灣南部。在傳唱過程中融入南音,、秦腔等曲調(diào),,逐漸形成了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歌冊故事性強(qiáng),,文字淺顯,,押韻順口,韻律平穩(wěn),,易唱易記,,曲目豐富。其文體屬長篇敘事詩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唱本有《萬花樓》,、《崔鳴風(fēng)》、《陳世美》,、《鳳嬌探李旦》等有三個種類:一是以小說為基礎(chǔ)改編的唱本,,如《隋唐演義》、《薛剛反唐》等,;二是根據(jù)戲劇和民間傳說寫成唱本如《崔鳴風(fēng)》,、《陳世美》等。
《東山歌冊》是舊時代婦女的生活教科書,。她們通過聽歌冊,,認(rèn)識歷史,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學(xué)做人、知善惡,、識禮儀,。人們視會唱歌冊為體面之事,以歌冊陪嫁,,形成新娘唱廳堂的風(fēng)俗,,故有“銅山娘十六唱歌”的俗諺,也有“女書”之說,。
《東山歌冊》均為“口傳心授”,,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吟誦歌唱體的民間口頭文學(xué),,歌冊內(nèi)容多擷取歷史,、傳奇戲劇、民間故事諺語等,,其歡唱旋律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曲目豐富,內(nèi)容多為民眾喜愛,。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歌冊瀕臨失傳。尤其“文革”抄毀,,原版的歌冊流傳稀少,,加上會唱的老人視書如命,臨終前叮囑子女把歌冊做為陪葬品,有的吩咐下一輩傳內(nèi)不傳外,,造成搜集困難,。東山歌冊,不見經(jīng)傳,,是一朵珍貴民間歌謠奇葩,,是代代相傳,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的文化傳統(tǒng),,是研究海島漁民文化生態(tài)的活樣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歌謠文體藝術(shù)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