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剛從老爸老媽家回來,。多年前每次回家我也跟此文作者一樣,,總想給他們換家具,扔舊東西,。前幾年我最看不慣的是家里的舊沙發(fā),,很笨重的木頭,又占地方,,坐上去硌得慌,。我說換一個布藝沙發(fā),柔軟也好打理,??墒抢习謭詻Q不肯,于是我就不再說了,。
的確,,對于舒服不舒服、有用沒用這些問題,,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何況父母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差別會更大。為什么要把我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他們,?為什么不能尊重他們的經(jīng)驗和記憶,?
我們不要一味地責怪父輩們的節(jié)儉,,也不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對父母“好”。因為孝敬,、報答父母的前提是——尊重他們,。
對于年邁的父母,我們要像對待孩子那樣,,蹲下來,,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平時的溝通交流,,還有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也許效果更佳。我的經(jīng)驗是:如果你想盡孝心,,改造父母的家居環(huán)境,,硬的不行,不如從軟處著手,。比如給他們打造一面照片墻,,教他們養(yǎng)養(yǎng)花、喝喝茶,。
我們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許最好是尊重父輩們的記憶,,而不是無情地掃蕩他們的生命經(jīng)驗,,執(zhí)著地要求他們按我們的意愿來生活。
■ 阿美
每次假期回老家,,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怒從心頭起,。年邁的父母把兩居室的空間堆得滿滿當當,幾乎無法下腳,。家里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各種廢棄紙箱,、紙袋、不同形態(tài)的塑料包裝,、舊報紙及廣告印刷品,,撿回來的木板等裝修垃圾……家里就如同垃圾站。
打開冰箱,,不知吃了多少天的剩飯菜都裹著保鮮膜,,塞得滿滿當當。親友送來的過期食品,、飲料俯拾皆是,,因為從不舍得打開吃喝。
我先是搖頭嘆氣,,接著出言指責,,父母開始爭辯,,幾個回合后我便肝火大動,幾乎要聲淚俱下,。我不明白,,父母為什么要把本可以舒適安逸的生活過成這樣?
父輩們總是改不掉極度節(jié)儉的習慣
我母親今年80歲了,,她的房間里囤積了無數(shù)的“寶貝”:結婚時的粗布褲子,、拴著銅錢的包袱皮,我小時候的格子外套和花棉褲,,哥哥小時候的汗衫,,以前做鞋時的鞋樣子、繡花線,、織毛衣剩下的毛線團,,她孫子的小鞋……
而父親最大的樂趣是廢物利用,比如把撿回來的木板釘成鞋架,、小凳子,;紙盒子剪成各種收納盒……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兒,明明每月有六七千元的退休金,,卻執(zhí)著地按照70年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父親的樂趣之二是買到劃算的東西,打折甩賣的日用品,,甩賣的整麻袋的紅薯……
每次回老家,,我?guī)缀跻ㄙM一天的時間,把家里清理一遍,,然后我覺得舒爽了許多,,長舒一口氣。但父母的表情卻是失落,、難受,、不安,好像丟了萬貫家財,。
而等我半年后再次回老家,,一切又恢復了原樣。我再次氣結,、無語,,重演一遍上次的戲碼。我苦口婆心,,從各個角度勸解他們:“你們積攢的這些東西,,都是垃圾,除了降低你們的生活質量,,一無所用,!”當然,說什么都沒有用,。
我和朋友吐槽父母的極品行為,,不料很多朋友也紛紛表示:我的父母絕對比你父母極品!
一個朋友說她的婆婆:每頓只炒一個菜,,肉也不舍得吃,,可是買保健品一次六七千元也不心疼。
很多人談起父母的生活,,都有同樣的心痛感和無力感,。我們過上了貌似小康的生活,希望含辛茹苦一輩子的父母,,也能和我們一樣,,告別苦難的過去,在所剩不多的晚年享受新時代的福祉,??上В@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經(jīng)歷過貧窮的父輩們更看重自己的經(jīng)驗和記憶
在我們看來,,父母在繼續(xù)受苦受難,這讓我們心懷愧疚,,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目前的生活,。我們?yōu)榇藨嵟瑧嵟环矫鎭碜杂谒麄優(yōu)槭裁床荒芘c時俱進,;另一方面,,他們這種自虐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很難完全沒有負罪感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每當我在超市里看見那些搶購打折商品的老年人,,在蔬菜柜里挑挑揀揀、剝?nèi)ゲ巳~子再裝袋,,或者稱重后再偷偷往里塞幾棵菜,,我沒法向他們投以鄙夷的眼光,只是內(nèi)心一陣酸楚襲來,。因為那就是我們的父輩,,在盛年時飽經(jīng)饑饉和匱乏,貧窮的記憶像基因一樣刻在了他們的骨子里,,永遠也不可能被磨滅,。
藝術家宋冬做過一個展覽《物盡其用》,就是把母親囤積了一輩子的物品作為展品擺出來,?!坝捎谖镔|的乏匱,,對世事變幻的憂患,也由于傳統(tǒng)的節(jié)儉美德,,人們把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物品竭盡心力地保存下來,,經(jīng)過不斷積累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私人財產(chǎn)……這些零碎什物逐漸充滿了有限的家庭空間,成為人們?nèi)粘I畹沫h(huán)境,。今天的年輕人很難理解這種‘收集’中的酸甜苦辣:如此眾多毫無價值的零零碎碎,,難道真能構成一個蠶繭般的私人世界,提供虛幻的安全和溫暖,,甚至引發(fā)一絲絲親密的回憶,?但對于這類收藏的許多所有者而言,生活狀況和物質條件的改變并無法取代幾十年來習慣了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因此他們繼續(xù)收集——繼續(xù)拒絕拋棄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東西,。他們所保護的更是一種對過去經(jīng)驗的珍惜?!?/p>
這,,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父母的堅持和執(zhí)念。
沒必要把我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父母
今年,,當我再次和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忽然醒悟到一點:為什么要把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他們?為什么不能尊重他們的經(jīng)驗和記憶,?
我們執(zhí)著地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健康的、先進的,,視父母們的活法為錯誤的,、落伍的、不合時宜的,;我們努力想要改造他們的意愿貌似飽含著愛和善意,,實際上同樣是粗暴和傲慢的。我們的看法,,難道就不是偏見嗎,?
我們沒有經(jīng)歷父母們所經(jīng)歷的貧窮、饑饉,、匱乏,,沒有像他們那樣,為了吃上一頓飽飯而窮盡所有智慧和體力,。我們順理成章地跟上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和他們之間仿佛隔著天塹。時代的快速變幻令他們錯亂、茫然,,無所適從,,就好像在巨浪顛簸的大海上漂浮,按照原有的習慣生活,,才能找到他們確認自我的坐標,,是他們最后能抓住的僅存的安全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于閱歷、經(jīng)驗和記憶,,也就是說,,人是很難背叛自己的出身。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人形成了自我認同,,他會忠于那個被認同了的自我,忠于他的記憶和經(jīng)驗,。這是人之為人的悲劇,,然而不也正是人的可貴之處嗎?
一群人在瘋狂地消費,,一群人在極致地節(jié)儉,。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生活永遠都是一個悖論,,我們不可能完美地解決一切矛盾,。我們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許最好是尊重這個記憶,,而不是無情地掃蕩父輩們的生命經(jīng)驗,執(zhí)著地要求他們按我們的意愿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