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敗的日本緣何頻派“遣唐使”,?
來源:東南網 2012-06-28 編輯:黃水來
大唐一戰(zhàn)江山揚名 東亞地區(qū)重定格局 白村江戰(zhàn)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qū)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羅聯(lián)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zhàn),,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guī)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zhàn)敗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于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后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壩,壩長1.2公里,,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并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為什么會在自身的戰(zhàn)敗中實現(xiàn)自身的重大飛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敗的日本掀起了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工業(yè)國。白村江戰(zhàn)役后的古代日本,,在朝鮮慘敗的日本深知自己不是中國的對手,,若不趕緊求和,,唐朝一旦下決心發(fā)動進攻日本連還手之力都沒有。自此以后,,日本連連派“遣唐使”赴華,,對大唐天子畢恭畢敬,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國”,其國策也由過去的地區(qū)政治進取轉向了內斂,、和平,、發(fā)展的方向。這就是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fā)展又成為東亞強國,。 縱觀歷史,,,那場中日白村江戰(zhàn)役規(guī)模雖不大但卻使日本人徹底的放棄了抵抗意志,。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日本敗北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大約在千余年之內,未曾向朝鮮半島用兵,。自此之后一直到清末除了海盜滋擾,,日本再無妄動之舉。從此派大量遣唐使頻繁來華,,虔誠的吸收,、學習著盛唐的文化等。日本是一個適應能力非常強的民族,,憂患意識讓他們有著極其敏銳的豺狼嗅覺,,有著較強的生存技巧。不敵的時候日本會用心學習別國的長處,,有機可乘的時候它會露出豺狼本性,。我們在與之毗鄰而居的今天,筆者希望國人多一些精力思考去研究日本一言一行,,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更希望國人多一些憂患意識去審視一下這個近鄰一舉一動。(宋丞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