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深處無人知
千年的歲月過去了,,輝煌歸于平靜,,冶山不知何時早已消失在繁華的鬧市之間了,。
“大隱隱于市”,踏破鐵鞋無覓處,,如不是熱心的朋友指點,名山面目何由得識,?
在喧鬧的中山路側(cè)有一歧路口,,西折十幾米許,一座殘破的二層舊式小樓兀立,。近處峰巒層疊,,老榕壁立,石徑通幽,。四周寂靜,,不見人影,“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沿著石頭鋪就的小路,越過門洞,,眼前突現(xiàn)一座崖壁,。石壁上題有“冶山(泉山)古跡”。原來這里就是夢寐以求的冶山,。
冶山因其多泉又名“泉山”,;唐宋兩朝的左衛(wèi)、宣毅,、廣節(jié)諸營駐此附近,,又稱“將軍山”; 省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壇廟之一城隍廟,,也曾依山而建,,也名“城隍山”。其時山之廣,、名之隆由此可見一斑,。可如今簡直就是一個縮微景觀,,一個絕妙的大型盆景,。林蔭中石階曲折,巨巖羅列,,亂石崢嶸,。青苔染綠的山門旁,有一塊藤蔓交覆的巨石,,石上鐫著“獨秀峰”三字,。又有“登山道”,拾級而上,,數(shù)米之上,,就是冶山的最高處了,山高不過20來米,。舉目四望,,古木參天,而大名鼎鼎的冶山卻一如小丘,,匍伏在腳下,。風波浩蕩,歲月滄桑,,感觸多多,,心境悲涼。
峰南巔崖旁有“觀海亭”,, 字為清末民初福州閩派詩的首領(lǐng)人物陳衍所題,。 亭據(jù)全山之勝,是唐刺史裴次元時廿九景遺跡之一,。坡臺上,,現(xiàn)立有兩根與古境并太協(xié)調(diào)的水泥方柱,這是民國丙子(1936)春永定巨商胡文虎捐資重修又毀后所遺,。當時福建省政府主席林森在水泥方柱上留有一段題識,,記下了當時重修的勝事。
據(jù)史書記載,,漢大將朱買臣“發(fā)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陣席卷南行”,當時冶山濱海。故《冶城懷古》詩有“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的描寫,。臨亭觀海,唐時或還可見“輕帆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此詩回文),,以后歷代雖逐漸再無法領(lǐng)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觀,,但游人仍不絕于途,。人們不能忘情于這里的熱鬧,人們分享著這里的無限秀色……
眼前枯枝敗葉,,巖壁風化龜裂,,人跡罕至,周邊少有的住戶,,守著孤寂,,虛掩柴扉。
已逝年華的輝煌與滿目的黯淡,,連綿不絕的喧鬧與現(xiàn)時的寂寞,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勝跡一旦廢棄,,怎能抵擋得了時光的侵蝕,人為的破壞,?冶山我為你的命運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