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去蘭州,參加由《讀者》做東道主的文摘期刊年會,。想起12年前,《青年博覽》做東道主的那次年會。
那時候我還在《人口與家庭》報工作,,與福建青年雜志社一墻之隔。一日路遇當時《青年博覽》的主編,,問我能不能做點兼職,,也不是校對,因為編輯文章看得太熟了,,容易對差錯視而不見,,他們請我在開印前把新一期的《青年博覽》通讀一遍,借我旁觀者清的眼睛,,把一下差錯關,。我笑說這個活兒好,,我本來就是《青年博覽》的讀者,現在不但可以先睹為快,,還能賺點散碎銀子,,一舉兩得。
我接這個活兒不久,,《青年博覽》準備辦年會了,,有一份重要材料,是一盒錄音帶,,必須盡快整理成文字,,好打印出來發(fā)給與會者。打字員手快,,卻不會整理錄音,;編輯們能聽懂錄音,但打字速度慢,,那時候使用電腦還沒有現在這么普遍,,編輯們打字都不太熟練。正著急,,我說我來吧,。我因為字寫得不好,學習打字很積極,,而且報社經常有短且急的稿件,,讓打字員錄入,還不如自己直接上電腦寫方便,,熟能生巧,,所以我打字速度遠比雜志社的編輯們快。我只用了兩個晚上,,就整理出了那份兩萬多字的材料,,被青年雜志社領導驚為“人才”,動了“引進”我的念頭,,后來我也確實是以“人才引進”的名義調到青年雜志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