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河南省新鄉(xiāng)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原告朱某義等4人訴被告鄭州市人民政府請求政府撤銷通告并恢復祭城路原路名”一案,。原告朱某義,、賀某某,、朱某妞、宋某某及其各委托代理人,,被告鄭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部分省、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行政法學專家教授、鄭州市“祭城社區(qū)”的群眾代表,、鄭州市人民政府和鄭州市民政局的部分工作人員等80余人旁聽了庭審,。(據(jù)2月3日《大河報》)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從另一個角度講,地名就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血脈,承載著很多民眾濃濃的記憶,,也是群眾寄托鄉(xiāng)愁所在,。然而,,鄭州市人民政府因“祭(zha)”字讀音生僻,,與標準讀音(ji或zhai)相差甚遠,給外來客商和民眾帶來不便等原因就作出決定,,將原本具有深遠歷史文化意義的“祭(zha)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自然會引起群眾的心里不暢快。朱某義等人以不符合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第五條,、《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第七條,、第八條第一項和第十九條之規(guī)定,與鄭州市人民政府對簿公堂,,請求府撤銷通告并恢復祭城路原路名,,也是民眾法律意識的一種覺醒吧。 不管該案宣判結果究竟如何,,但也應該給各地“任性”改地名的行為以警醒,。眾所周知,隨著不少城市行政區(qū)域的合并撤銷,、街道社區(qū)的改造,,一些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據(jù)統(tǒng)計自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xiāng)鎮(zhèn),、40多萬個建制村名稱消失,。至于消失的街道名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北京,,1980-2003年間胡同地名消失了40%,;在廣州,1991-2000年間老地名消失了1031個,;在南京,,最近15年來約200個老地名消失…… 不可否認,老地名的迅速消失,,盡管和城市的快速擴張有關聯(lián),,但在很多城市確實沒有樹立對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審美感,沒有保護老地名的文化責任感,,而缺少長遠的文化眼光導致,,讓人詬病。據(jù)文獻資料表明:新聞中提到的祭城路歷史上叫祭國,,最早為商朝的邦國,,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滅商后也將祭國滅掉,,因為這一段悠遠的歷史,,地名一直沿襲至今。鄭州市政府如此將其更名為“平安大道”,,通俗易懂了,,但那段烽火歲月也宣告被割裂,孰重孰輕,,相信每一個公民都掂量得清吧,。 其實,老地名能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區(qū)及某一歷史階段的經濟,、史實(事件或人物)、變遷,、宗教信仰等文化內涵,,是一個地區(qū)文明程度的縮影,這早已成為共識,。因此,,從2004年始,中國地名研究所就會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全國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07年,,聯(lián)合國確立“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提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方面的損失”。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地名也開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范疇,。目前,國內不少地方也都出臺辦法,,明確提出地名要體現(xiàn)和尊重當?shù)貧v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保持地名的相對穩(wěn)定,。這幾年間,,我們也看到一些地名的更改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的回歸,如襄樊改稱襄陽,、沙市改稱荊州等,。 地名承載了大量個體記憶與情感,并非嘩眾取寵的工具,。任性一改后,,即使民俗風情能追溯重拾,文化靈魂也難以復原,。當“已經認不出家鄉(xiāng)”成為一段段痛苦的敘事,,鄉(xiāng)愁何處尋? 老地名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文化基因和文化記憶,,保護老地名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希望各地政府在改地名時慎之又慎,多聽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多聽聽群眾的聲音,,對歷史和文化多一份敬畏,多一些尊重,,多保留一個個老地名的“美麗”,讓一縷縷動人心扉的鄉(xiāng)愁長存民眾心間,。盡量別讓“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之類的事情重演了,!? |
相關閱讀:
- [ 01-15]規(guī)范城市地名利于文化傳承
- [ 01-15]地名應是城市風景線
- [ 11-30]鄉(xiāng)愁無處安放,當打響“老地名保衛(wèi)戰(zhàn)”
- [ 11-30]打一場上下合為的“老地名保衛(wèi)戰(zhàn)”
- [ 11-30]老地名無處安放,,何處載鄉(xiāng)愁
- [ 11-17]“改地名配合營銷”不如改思路
- [ 11-17]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們的文化歷史
- [ 11-13]三地爭搶“瑯琊”,,亂改地名何時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