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何以感動我們?
www.fjnet.cn?2012-05-18 08:27? 喬 蘇?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新京報插圖/師春雷 這兩天大家都在談?wù)撗胍曇惶椎募o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很少看電視的我晚上在家也等著看。全體網(wǎng)民為一套講美食的紀錄片而興奮,,這件事情在當下的中國十分罕見,,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國》已經(jīng)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講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顧名思義講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轉(zhuǎn)化的靈感”,講的是豆腐,、奶制品這一類“偶然”的美妙發(fā)明,。在一集50分鐘的紀錄片里,導(dǎo)演和攝制組帶著觀眾探訪祖國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樣與美食有關(guān)的人和事,,整個片子節(jié)奏緊湊、制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對于中國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們從小被教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首先體現(xiàn)在飲食上,。在世界版圖上,做飯好吃的民族為此總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輸出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的頭一樁貢獻。法國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火腿,、德國和比利時的啤酒、希臘的橄欖油,、東南亞的咖喱,、日本的壽司、韓國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餅,、阿根廷的牛排……這就是“吃貨”眼中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是和諧的,、動人的,、充滿幸福的。 中國的美食世界聞名,,但往往被人誤解,,因為它太過豐富、太過復(fù)雜,、甚至可以說太過微妙,。十年前,在大多數(shù)外國人那里,,宮保雞丁,、木樨肉、左宗棠雞這幾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國菜(Chinese),,現(xiàn)在,,美國小鎮(zhèn)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區(qū)別了——美食的輸出和一個國家國際關(guān)注度的上升,,或許不無關(guān)系吧。 看《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說,,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事。在美國讀書時,,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留學(xué)生都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因為在美國很難吃到正宗的中餐。還記得有一次犯了魚香茄子饞,,專門托有車的美國朋友載我去遙遠的中國超市買材料,。朋友一開始很難理解為了一道菜天遙地遠開車幾十公里的瘋狂之舉,但做完飯后(以我初級的廚藝),,他就不再疑惑了,。出國的時候是籠統(tǒng)地想中餐,想水煮魚,、想火鍋,、想刀削面,、想廣式點心,,回到北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圓子燉肉,。美食事關(guān)童年記憶和身份認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劑。身為中國人,,再怎樣的“世界主義”,,他還是會有一顆中國胃——一顆見過世面的、被慣壞了的,、挑剔的中國胃,。《舌尖上的中國》的聰明和討巧之處就在,,給中國人看,,是建設(shè)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給外國人看,,是軟實力建設(shè)。 美食知識普及之外,,《舌尖上的中國》拍得還很有感情,,因為它十分關(guān)注人,關(guān)注自然,。它的敘述是這樣開始的:“卓瑪和媽媽正在尋找一種精靈般的食物……”它以節(jié)制而溫情的語調(diào),,講述了許多和食物有關(guān)的人和故事,,講述了許許多多的人為了尋找食材而付出的艱辛,為了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勞動,。它還講述了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時的智慧,因此也更懂得敬畏自然,。這種種“正面”的精神和故事,,是不是在向當今中國食品工業(yè)的亂象溫和地提出批評? □喬蘇(北京 媒體人)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7]“美食之都”香港如何管住“公款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