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稿不認本科生”扼殺學術創(chuàng)新
www.fjnet.cn?2012-05-11 08:58? 吳 喬?來源:燕趙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重作者名氣、重論文數量,把論文最關鍵的質量棄置一邊,,最終形成錯誤的學術價值導向,,即不重內在的學術創(chuàng)新,而重外在的雞毛蒜皮,,結果把學術創(chuàng)新生生扼殺了。 南開大學的一些本科生,發(fā)表論文時遭遇“身份煩惱”,。那些學術期刊甚至是核心期刊,對這些本科生的論文質量無疑義,,覺得夠水平,,就是覺得他們的身份不夠級別,沒分量,。于是要求把導師署上,,而且必須是第一作者。明明是自己寫的,,卻沒有獨立署名權,,學生不愿意,,導師也未必愿意。 這是學術領域的“拉大旗,、做虎皮”現(xiàn)象,。想用導師的名頭來顯示與刊物的分量對等,發(fā)個本科生的論文就以為降低了自己的檔次,,這恐怕是一些學術刊物“導師署名情緒”的心理障礙作祟,。這就很令人奇怪,學術刊物不以論文質量論分量,,倒以作者身份托聲譽,,何故? 說到底還是對自己的學術鑒別和把關能力底氣不足之故,。真有這等實力,,根本不靠作者身份來揚顯,只靠論文質量來說話,,又何懼作者身份之微,?本科生都能寫出如此水平的論文來,則更顯學術期刊慧眼識才,、獎掖后學的德操,,于刊物豈不更美?不以此為榮,,反怕人笑話,,歸根到底只能說是學術期刊的學術功底、地位和評價鑒別體系不過關,,多虛名少實功而已,。 學術界不止一次發(fā)生過論文抄襲的案例。一些論文抄襲者倒是投一些學術期刊所好,,把導師列為第一學者,。在導師名頭影響之下,學術期刊便卸了學術把關之責,,使論文得以發(fā)表,。及至丑聞披露,刊物大呼上當,,有的導師不知情卻被栽上抄襲的名份,,辯也不是,,不辯也不是,。追根究底,第一責任人乃是學術期刊而非導師,,是導師給學術期刊背了黑鍋,。設若不是一些學術期刊要求導師必須為第一作者的勞什子規(guī)定,,那些被署名的導師又何以被污染了自己的學術清白? 這種學術期刊“拉大旗,、做虎皮”現(xiàn)象,,與當前學術論文重數量不重質量酷似一對孿生兄弟。重作者名氣,、重論文數量,,而把論文最關鍵的質量棄置一邊,最終形成錯誤的學術價值導向,,即不重內在的學術創(chuàng)新,,而重外在的雞毛蒜皮,結果把學術創(chuàng)新生生扼殺了,。 目前,,中國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卻排在100名開外,。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數字對比,。引用率的背后,恰恰表明的是論文的接受度與應用度,。論文發(fā)出來了,,卻無人問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垃圾,。“群眾眼睛雪亮”,,在學術領域,,學者更是火眼金睛。哪篇論文有分量,,哪篇論文是水貨,,一看便知。多年前即有學者表示,,中國論文95%以上是垃圾,,語或雖偏激,卻揭示我國大量學術論文缺乏含金量的尷尬現(xiàn)實,。 誠然,,學術期刊建立以論文質量為惟一價值取向的評價體系,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沖擊,。諸如在強大的評職稱壓力作用下蜂擁而至的水貨論文大軍,,沖擊著許多學術刊物崇高而純潔的價值體系。惟有斷其源,使學人不為職稱論文所累,,而把精力用到寫有價值的學術論文上,,方能讓學術期刊清凈一些。但是,,在這樣的沖擊中,,學術期刊并非沒有能動性,甘于被沖擊的慣性所擊倒,,同樣是缺乏學術良知的表現(xiàn),。 這個能動性和學術良知,其實就是從能夠改變的地方改起,,一點點收復失地,,重建學術高地。堅持“認稿不認人”的原則,,即是收復失地的第一步,。對那些受職稱論文沖擊不太強烈的地方、領域,、人群,,先把只重論文質量的大旗樹起來。什么本科生,、名家學者,,只要論文達到要求,照發(fā)不誤,。如此,,方能充分給年輕后學以信心激勵,在學術創(chuàng)新道路上奮力開掘,,從而逐漸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了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充分涵養(yǎng),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也才會有不竭的源泉。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04]“廳長很忙”與“論文博士”
- [ 05-04]“論文博士”是大學之恥
- [ 05-04]“論文博士”不能成為賣文憑的通道
- [ 03-30]評職稱不拼論文,,不妨學學復旦
- [ 03-28]賠償1000元別成了論文抄襲動員令
- [ 03-28]“教授抄襲本科論文”背后的真問題
- [ 10-20]論文大賽260個一等獎 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