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度解讀“外國小伙和乞討者分享薯條”
www.fjnet.cn?2012-05-08 15:22? 程思明?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一個外國小伙買了兩包薯條,,分給在街頭乞討的老奶奶一包,,兩人席地而坐,吃著聊著,。昨日,,兩張記錄著發(fā)生在南京大學廣州路門附近這組場景的照片,在微博上熱傳,。將關心和愛心“坐下來分享”,,讓網(wǎng)友們“感覺很有愛”。據(jù)了解,,老奶奶自稱已83歲,,安徽人,在南京大學門口乞討已有一兩年,。她耳朵不錯,,只是眼睛不太好了。長期以來,,路過的學生常會給老奶奶買些東西,,水果、水,、打包的面條等等,,有些是特地買來送給老奶奶。(2012年5月7日《新快報》 民眾對“外國小伙和乞討奶奶分享薯條”的善舉的稱贊,,是值得肯定的,。但僅靠“熱鬧圍觀”,,并不能重構日漸凋敝的人性道德,而目前更應該做的,,應該以此為契機,,讓丟失淪落的人性回歸,重塑“扶危濟困,,救助弱者”的道德規(guī)則,。 或因“職業(yè)乞丐”讓善心無所適從,或因道德淪喪讓慈善停滯不前,,近年來,,國人的“缺乏愛心、冷漠無情”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巴彥淖爾市5名學生圍毆精神病乞討者”取樂,,飽受“缺乏人性”的指責;還是“廣東佛山女童遭兩車碾壓 ”,,民眾對19位冷漠路人的指摘,,都深深反映出整個社會人性關懷的缺失以及民眾對于道德凋敝的擔憂。而這當中,,即便發(fā)生過“女孩暴雨中為殘疾乞丐撐傘”之類的事件,,但對于這個缺乏善舉的社會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外國小伙幫扶乞討者”之所以產(chǎn)生那么大的反響,,固然有救助者身份及媒體的宣傳,但更多是因為我們從小伙的救助方式當中解讀到那種跨越國界的人性之美和博愛理念,。從分享薯條,,到和弱者聊天,總能透露出慈善所具有的包容真切,,而這種天然純樸的人性之美甚至讓那些和企業(yè)利益捆綁的“暴力慈善”光環(huán)盡褪,。 在慈善風氣淡薄、道德危機日增的當前,,外國小伙的這一小小舉動,,同時也是對整個社會當頭一棒。雖然“平時路過的學生常會給老奶奶買些東西”,,但和外國小伙“席地而坐,,吃著聊著”的舉動相比,卻缺乏一種平等觀念,,更多的只是一種普通的施舍,。 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慈善關懷,救助不過是一次施舍“排練”,。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币赃@種現(xiàn)代理念為尺度,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國人離真正的慈善精神有多遠,。所以說,,無論是對于社會團體,還是個人,,在救助弱者方面,,更應該學習外國小伙的平易近人,放下身價,。而不能讓慈善成為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圍墻,。 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要想消弭日益嚴重的道德危機,、人性失落,,關鍵在于,完善社會救助機制以及對城市乞討人員的規(guī)范救助,,只有上行下效,,以身作則方能拯救道德滑坡。從本質(zhì)上說,,救助不僅是個人的力量,更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行動,。如果有一天,,“外國小伙和乞討奶奶分享薯條”不再成為新聞,那么我們所期待的人性道德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歸,。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8]“街頭無流浪乞討兒”須防鋸箭思維
- [ 12-27]應看到血書乞討修路后的農(nóng)村困局
- [ 12-27]大街乞討的村干部觸痛了誰的神經(jīng),?
- [ 09-26]補給乞討者的錢如何花在刀刃上
- [ 04-07]容忍“乞討網(wǎng)店” 也是一種善
- [ 02-23]“乞討兒童消失”不是微博打拐的成績
- [ 02-12]兒童的權利是受照料而非乞討
- [ 02-09]全民微博解救乞討兒童依然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