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北上廣”根在資源分布失衡
zs-bk.com?2011-10-28 11:23? 李紅梅?來源:半島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優(yōu)質資源不“逃離”,那些夢想獲得更好的工作、更充實的生活的年輕人,又如何能“逃離”?即便是那些一時頭腦發(fā)熱選擇“逃離”的人,,如果在二三線城市找不到自己的施展空間,還是會重新“逃回”更加開放 、包容的大城市。 這兩年,,有關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話題受到社會關注。近期,,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又引發(fā)了新一輪熱議,。一些人回到小城市工作,卻發(fā)現自己并不適應,,因為在一個熟人社會,,做事更要講人情拼關系,發(fā)展或許更難,,價值觀的沖突或許更大,。(10月27日《人民日報》)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這究竟是不是審時度勢之后的理性抉擇,,恐怕連身在其中的人也很難說得清,。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誰不向往好的生活環(huán)境,?人才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本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一種表現 ,之所以被放大,、上升為一個群體的某種趨勢,,或許是因為這種現象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共鳴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誰不曾有過“逃離”的想法,? 大城市房子貴,、交通堵、生活煩,,壓得一些人喘不過氣來,,他們不由得向往中小城市的舒適愜意,。但是,習慣了大城市生活的“都市人”,,一旦回到中小城市,,巨大的環(huán)境落差很快就會導致心理落差。與小城市的封閉落后相比,,昔日棲居大城市的各種煩惱似乎都是小事一樁,。權衡利弊之后,不甘“沉淪”的年輕人在中小城市淺嘗輒止之后,,又硬著頭皮折回當年曾經厭倦的大城市,。歷經一番逃離又逃回的“折騰”之后,年輕人或許比逃離之前更加成熟穩(wěn)重,,但那些曾經令他們望而卻步的現實問題卻依然存在,,大城市的房價依然很高、生活成本依然很大,。 值得反思的是,,對于逃離之后又逃回的年輕人來說,“北上廣”等大城市究竟有什么魔力,,讓他們欲罷不能,、難以割舍?顯然,,大城市有眾多的企業(yè),、學校、商業(yè)設施,、交際場所,、服務機構等,這些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學習,、交際、休閑,、咨詢等服務元素,,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大規(guī)模向外“逃離”。優(yōu)質資源不“逃離”,,那些希望獲得更好的工作,、更充實的生活的年輕人,又如何會能“逃離”,?即便是那些一時頭腦發(fā)熱選擇“逃離”的人,,如果在二三線城市找不到自己的施展空間,還是會重新“逃回”更加開放、包容的大城市,。 面對年輕人逃離又逃回的困惑與迷茫,,專家們自然可以輕而易舉地給出建議: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年輕人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性格,、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慎重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地方,。此話說起來輕巧,,但仔細咂摸起來卻相當冷漠與無情。社會資源過度集中的大城市容納能力畢竟有限,,而人才需求量大的中小城市卻資源相對匱乏,,資源分布失衡必然導致機遇不平衡,人才不能留在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唯有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改變人口,、資源向大城市單向流動的現狀,引導資源向中小城市和農村配置,,年輕人才會不再為大城市癡迷,。否則,,逃回或堅守“北上廣”的人會越來越多,,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huán)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大城市病”也勢必愈演愈烈,。 本報評論員 李紅梅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