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披露,,廣州亞運會后82個場館運營絕大部分虧損,其中亞運城體育館長期空置,,每月光照明費支出就達11萬元,,8個月來只唱過兩次紅歌,,安排過1次比賽,。
有關人士坦言,許多場館目前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繼續(xù)空關維護,,就得長年累月往這個無底洞里扔錢,;硬著頭皮組織一些比賽、活動,弄不好非但不能帶來收益,,反倒因支出的增加而雪上加霜,。至于改造、綜合利用等,,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型賽事需要新建不少場館,賽事過后需求大幅下降,,造成閑置,、浪費并不罕見。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全新修建12座設施,,造成巨大浪費,多達15億以上的虧空直到2006年才還清,,許多場館至今仍處于半閑置狀態(tài),;2004年雅典奧運熱鬧非凡,但賽后大量場館閑置,,每年為維護它們,,需耗費多達1億歐元的資金;被認為在成本控制上做得尚好的2000年悉尼奧運,,同樣出現了不少閑置場地,,澳大利亞人同樣要為此每年白白扔掉至少3200億美元。
在中國,,這樣的問題同樣普遍,。1990年亞運結束后,位于當時十分荒涼偏僻的北四環(huán)的奧運村及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寂寞了十多年,。
正如不少行家所分析的,,大多數大賽后閑置的體育場館,都是因為只考慮賽事方便,、不考慮賽后方便所致,。因為大賽期間比賽密集,交通壓力也大,,主辦方往往采用把場館放在遠郊并集中布置的方法,,為賽事安排“行方便”,等大賽曲終人散,,這些離成熟社區(qū)十分遙遠,、又扎堆分布的場館,又怎會很容易地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即便融入,,又怎會不需要大量的投入,?
自洛杉磯奧運會起,精打細算,、少建新館成為各國主辦大型運動會省錢的不二法門,,洛杉磯只修兩個新場館就辦好一屆奧運,更成為各國津津樂道的事,。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國情,,許多城市體育場館“欠債”較多,興建新場館也無可厚非,,事實上,,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在世界處于后列,國人并非不需要體育場館,。問題是,,許多專為賽會建設的場館既不符合職業(yè)俱樂部主場的需要,也不適合群眾體育的需求,,加上場館經營方頭腦僵化,,不屑做群眾體育的“小生意”,造成一方面新建場館空置浪費,,另一方面社區(qū)群眾又找不到健身場所的奇怪局面,。這就要求大型運動會承辦方在籌建之初就更多從日常使用、而非僅僅從賽事方便角度安排場館,,美國洛杉磯,、亞特蘭大奧運大量使用可拆卸看臺,啟用劇場,、展覽館當賽場,,不少歐美國家盡可能將新建場館放在人煙稠密的社區(qū)中心或運動需求大的學校,這些經驗都值得認真借鑒,。
體育場館都是大中型基礎設施,,日常維護、管理費用高昂,,如果布局錯誤已經鑄成,,不論繼續(xù)空關維護,還是不計成本“救場”都可能越陷越深,,就應在精密計算后果斷“止損”,,避免更大損失。前面提到的雅典,、悉尼兩屆奧運,,同樣出現大量閑置場地,但悉尼的虧損要小得多,,奧妙就在于澳大利亞人果斷拆除了部分“無藥可救”的空置體育設施,,將騰空的場地轉作他用。當然,,如果能效仿亞特蘭大,,興建一些“建了就準備拆”的場館,就能更好地控制虧損,。
事實上,,在大型運動會場館利用方面,廣州曾有過良好的紀錄,,當年的第六屆全運會,,天河體育中心的修建曾起到帶動一大片社區(qū)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那屆賽事的精打細算曾為全國媒體津津樂道,,更古老的越秀山,、東較場也給市民留下幾代人的美好回憶。量力而建,,量力而為,,是任何大型運動會成本控制的訣竅所在,也曾是改革開放之初,,廣州人成功舉辦大型賽事的成功經驗,,如今日子好過了,腰包變鼓了,,萬不可把曾經學會的“法門”給忘記了,。
- 2010-07-13學生溺死頻發(fā),公共游泳場館缺乏是主因
- 2010-01-17展覽場館不能變成“太空館”
- 2009-05-18亞運會場館化運作模式的成功實踐
- 2009-01-24新春佳節(jié),,文化場館更應盛裝待客
- 2008-08-27奧運走了,,場館利用得“公益”!
- 2008-08-23奧運場館利用 能否再現“中國式奇跡”
- 2008-08-20世界級場館還需世界級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