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2011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對中國50個城市的上班路上平均花費時間進行了排名,,北京以38分鐘高居榜首。對比去年數(shù)據,,各城市普遍減少10分鐘以上。(6月30日《青年時報》)
報告甫一面世,網友紛紛質疑:明明是越來越堵,,怎么會越來越通暢,?為何與現(xiàn)實遭遇極不相符,?有網友甚至說:“神奇啊,原來在路上越堵越慌,,都是錯覺,!”不排除有的城市緩堵確實取得一定實效,,但要說普遍取得實效,,恐怕讓人難以認同,因為大家的感受明白地擺在這里,。
對于質疑,,有關人士解釋說:該報告是首次采用標準出行時間計算得出的結果,所謂“標準時間”,,即正常情況下的最佳出行時間,,不包括堵車時間。此解釋可謂荒謬得可笑,!各大城市之所以變得比去年“暢通”,,出行時間之所以比去年“節(jié)省”,原來調查統(tǒng)計者只計算“理想值”,!如此“理想化”的出行報告,,究竟有何實際意義呢?恐怕只能傳遞一種通暢錯覺吧,。
“居民出行”過程是否應包括堵車時間,,恐怕無須多言;況且民眾每天都有大量時間“不標準”,,豈可抓小放大,,“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地以少之又少的“標準出行時間”為標準,,出臺與百姓體驗南轅北轍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深入調查研究之后,所寫出的真實反映情況的書面報告,,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因而真實性是其“生命”,不能有半點浮夸和虛假,。而城市出行時間,,往往是“發(fā)展紅利”的一種重要標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出行報告也是種民生報告,。只計算“理想值”的出行報告,把部分人的“理想”強加在大眾頭上,,難以真實反映民生情況,、揭示交通問題,很難說不是一種浮夸和虛假。它所傳遞的通暢錯覺,,會對城市交通部門優(yōu)化交通等緩堵決策造成誤導,。
這個“理想化”的出行報告,如果出自地方交通部門,,尚可理解,,這符合“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社會“習慣”,,可出自科研機構,,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居然是這么一個東東,?交通擁堵在很多國家都是個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不僅給百姓造成時間延誤、經濟損失,,還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要想真心做好事,就應該嚴肅認真對待,,少搞些浪費財力物力卻毫無實際意義的“調查”,。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民生調查,,把專家“理想”強加在了百姓頭上,?
- 2011-05-04高速路堵車免費放行體現(xiàn)以人為本
- 2010-12-09香港那么擠,為何不堵車
- 2010-09-25送禮大堵車的另類“路演”
- 2010-09-21今日美國報:大堵車警示中國 文明交通已迫在眉睫
- 2010-09-20“大堵車”呼喚鐵路大發(fā)展
- 2010-09-20大堵車中的無車日該怎么過
- 2010-04-21北京的堵車與教育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