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孫東東的媒體形象,幾乎就是一個人形化的炮筒,,每俟他出場,,人們已沒有另外的期待,除了撿拾幾句雷語,。
我不知道孫東東具體是個怎樣的人,,但媒體形象或許并非完全與他的真實形象一致,那些被挑揀的雷語肯定不是他學識的全部,。他說的話,,是個人觀點,也未必不是一個群體的心聲,。
孫東東最新語錄是“記者沒文化,,人民日報的除外”,。這番話的背景是孫東東在一個論壇上不滿記者經常對他言語的誤讀,恰巧臺下有一位人民日報記者,。顯然,,在孫東東眼里,記者可以區(qū)別為有文化的和沒文化的,。這是一種概念偷換,,以模糊的事實判斷來代替自己情感偏好。其實在孫東東內心,,記者應該區(qū)分為自己覺得負責任的和不負責任的,,可信賴的和不可信賴的。
當然,,孫東東不是在區(qū)別記者,,那太難了,他區(qū)分的實際是記者所屬的媒體機構,。記者可以流動,,媒體機構和它的特性則是相對固定的,如果一個記者從人民日報流動到不入孫東東法眼的媒體,,那你肯定是明珠暗投,,把文化從腦袋里拿出來留給了老東家。
孫東東對人民日報記者高看一眼,,新華社的,,央視的以及同類媒體的記者大可不必難過,只不過碰巧臺下的是人民日報記者,,孫東東便因地而宜地將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屬類”的代表,。在這個類之下,還可以例舉一串名單,。
就像“老上訪戶99%是精神病”的判斷,,“人民日報之屬的記者才有文化”判斷同樣毫無根據,只是純粹的個人感受,,但不可否認有此莫名其妙感受的人,,并不只有孫東東一人。在我大學畢業(yè)的那個時候,,上世紀末期,,新興媒體出現未久,甚至在新聞學的教授們眼中,,也只中央級媒體和地方大報才算正經媒體,。
新興媒體蓬勃十余年,它們中的許多成為地方媒體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贏得了國際聲望,,代表著新聞媒體真正應有的走向,。但這并不能改變類似孫東東教授的人群即有的感受與偏好,在他們內心,,只有某一類的媒體,,才是值得信賴的。他們也一樣主要從新興媒體接受信息,,但還是輕視它們,。
雖然某一類媒體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里有許多瘋狂的表演,散播無數瘋狂的謊言,,在這個年代的也并不總是以真相作為追求,,沒有關系,忠誠仍在,,信賴依舊,。盡管起作用的是背后的因素,媒體機構和記者個人只是尋找自己人感受的通道,。
我一時想不起合適的詞語描述這種感受,,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再見列寧》。一位東德母親在柏林墻被推倒后,,無法適應歷史已經變化的事實,,他的兒子只好在一間小公寓內,精心制造著一切依舊的假象,,這是讓他的母親活下去的保證,。
我還想起了民國初期一個特殊群體:前清遺老。歷史雖然翻天覆地,,他們還是恪守之前的生活和信念,,留著他們的辮子,穿著他們的長袍馬褂,。
這些人,,你很難說他們的忠誠是因為他們從所忠誠的對象那里獲得了什么好處,,他們甚至有許多的不滿,;你也很難把他們視為笨瓜,他們中的許多人,,其實有著極好的學識和素養(yǎng),。但是在精神上,他們被牢牢地焊接在了過去,,再也無法分開,。
這是個人在歷史中的悲劇,悲劇往往在歷史中反復重演。孫東東教授雖然咄咄逼人,,察諸于歷史,,又何嘗不可視為一個悲劇。
- 2010-06-07滅絕人性的孫東東言論
- 2009-04-07不妨與孫東東“精神門”較真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