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之爭關涉四省五地(湖北隨州、陜西寶雞,、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縣和會同縣),各地圍繞炎帝故里的經濟營銷,,從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宜居到低碳環(huán)保、循環(huán)經濟,,投資總額更是突破百億大關,。(5月25日《中國經濟周刊》)
故里之爭,,頻現公眾眼簾,逐漸演變成一道浮躁的創(chuàng)效益時代的獨特“風景線”,。故里之爭再起風聲,,炎帝故里成為各省市勢在必得的“香餑餑”。相比不久前的西門慶故里,、李白故里,、大小喬等文化名人的故里之爭,這次炎帝之爭可謂花大手筆,,“重金”爭搶故里“正牌”之稱,。然而,永無止盡的“燒錢”搞建設爭搶名人故里背后的文化博弈,,群眾心里都懂:爭的不是名人故里,,而是其“經濟名片”的多重效益。然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不禁啞語:我們祖宗的故里究竟屬于何方?
文化博弈不應停滯于其“名牌作用”,,更需上升為文化尋根,。尋根之旅曾經被各地紛紛以各式各類的“拜祖大典”企圖以此上位,獨得炎帝故里頭銜,,但卻未曾停止“內部紛爭”,。四省五地此番“大動干戈”,其文化博弈不可小覷,。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是“文化經濟”的新景象,,文化名片是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砝碼。從這點出發(fā),,文化名人故里之爭應該首先以尊重傳統文化的完整性再進行相關建設,,而非漫無目的的“孜孜不倦”埋頭搞“花架子”形象工程。
反過來說,,對名人故里之爭無需太多苛責,。本次炎帝故里之爭被冠以“共贏爭奪戰(zhàn)”,意即一場“光榮之戰(zhàn)”,。主因在于其背后的工程建設和經濟支撐,,“成功”標準基于三點:一、是否切實推動本地的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二,、文化遺產保護是否得當;三,、是否有出色的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細心查看,,標準齊全且確實有效于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環(huán)境,為經濟建設注入新鮮血液,,也是另一種的“民生工程”,。要真正達到雙贏,更需要爭奪各方“以民生為重”,,比賽爭銜第二,。
利益糾葛終究纏繞在傳統名人的故里之上,難免有“千鈞一發(fā)”之“博弈心態(tài)”,。經濟發(fā)展模式多樣化的今天,,自我營銷方式亦是花樣多多,但切勿忘記民眾對此的意見和建議,,不做“拍腦子”決定,。故里之爭不能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淪陷與喪失,更不能“濫竽充數”炒作自我,,否則最終只會“偷雞不成蝕把米”,。
故里之爭隱喻的文化博弈值得我們深思,打好文化名牌之前的冷靜思考是故里之爭熱流中的鎮(zhèn)定劑,。
- 2010-05-12故里之爭背后的利益焦灼
- 2010-03-19名人故里之爭也是城市的一種“叫春”
- 2009-08-28“李白故里”之爭的傲慢與偏見
- 2009-11-08朱元璋“故里”之爭誰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