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自殺后,,某著名教授說:她應該學會堅強,,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難,都要堅強理性地對待,,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很多人是站在自己角度來評判楊元元自殺,其中就包括一些專事人文科學的知識分子和專家們,,他們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一群,,可以說“太傻”太“不夠堅強”等一些自以為很客觀的評判,來為這個社會被遮蔽的世情冷漠人情薄涼來推諉責任,。
被楊元元帶在身邊讀書的母親遭遇“鄉(xiāng)下人”的辱罵,,楊元元本人遭遇“不發(fā)畢業(yè)證”,、“沒錢不該讀書”之類充滿勢利和歧視的話語。那個罵出“鄉(xiāng)下人”的宿管員自己本身也不特別顯貴,,可為何就要以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來對待比她貧困的人,?
國家對于貧困學生每年都有數目不菲的助學貸款、補助金和救濟款,,那是國家賦予那些貧困孩子讀書的權利,,那是一個國家從形式上對貧困群體的尊重和慈悲?!皼]錢不該讀書”,,這句毫無人文情懷、透著冰冷透著無情的話,,竟然出自上海海事大學一位教育工作者之口,,不能不讓人擔心國家這種慈悲和形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被打了折扣。
這個事件讓人思考的不是貧窮丟不丟人,,貧窮了是否該“慷慨赴死”這些大而無當的問題,,而是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在對待貧窮時的那種態(tài)度和眼神,。不是只有為富者才不仁,很多刻毒的咒語往往出自那些同樣卑微的人之口,,憐貧惜弱,,需要的不僅是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所有人心底深處那點慈悲的釋放,。我們不必非有“為鼠留剩飯,,憐蛾不點燈”的普世之心,也不必非要將大筆的金錢扶弱助困,,也沒必要將自己捐得點滴不剩,,但是你只需做到:以平視的眼光來看待貧窮,以理解的心來溫暖貧窮,,以友善的微笑來對待貧窮,。不惡語相向,不冷嘲熱諷,,不趕盡殺絕,。如果你做到了這些,我想那些整日掙扎于貧困線上的人,,即使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即使他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但他至少能感到頭頂還有一縷陽光的溫暖,;至少他還知道,,貧窮是自己的宿命,,可是這個世界畢竟還對他露出了慈悲……
做到這些其實很簡單,你,,我,,他,我們大家都能做到,。
- 2009-12-14洪戰(zhàn)輝突圍了,楊元元自殺了
- 2009-12-13大風大浪過后未必是楊元元夢想的天堂
- 2009-12-12楊元元之死給“窮人教育學”上了一課
- 2009-12-12知識還沒改變楊元元的命運,,她就孤獨地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