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舉辦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作為主賓國的中國專門有“版權服務站”,;書展上也簽下了多筆版權訂單。據(jù)報道,,書展期間,,中國內地出版參展團共簽署版權輸出3553項,其中合同2417項,、意向1136項,。又及,11月17日新聞出版總署召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專家評審會,,對112家出版社提交的311個項目進行初評,。該工程包括“中國學術名著系列”和“中國文學名著系列”兩大系列。
就在這個時候,,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去世了,。
這些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在前后關聯(lián),。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楊老先生這樣的人物。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在中譯英領域里,,就好比中國兩彈一星事業(yè)里的錢學森,。楊戴二老,或許抵得上311個送評項目兩大系列工程,。
嚴格說來,,文化推廣并不能按照工程思維按部就班招標投標這么辦。不然,,只會產生豆腐渣文化工程,。在“版權交易”的諸多新聞中,,有些人對版權輸出交易的“豐收”沾沾自喜??蛇@些交易賣的不是打著Made in China標志,,交給貨運公司就可以完事的有形產品。我們這里討論的,,是這些文化產品走出去所需的人肉橋梁——翻譯,。
如中國翻譯協(xié)會副會長黃友義在《人民日報》撰文所指出的那樣,“沒有翻譯,,談中國文化走出去,,談提高軟實力就是句空話?!备鶕?jù)黃先生的說法,,中國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人才的匱乏將導致文化上的“逆差”,。
通常情況下,,從A語言到B語言的翻譯,通常是由以B語言為母語的人士來做,,比如英文作品翻譯為中文,,則由中國人翻譯的情況居多,翻譯成英文,,則由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士來翻譯居多,。但是黃先生感慨,,找不到合適的外國人來擔當此任務,漢學家則產量有限,,那么很多中譯英的任務,最終還是由中國人自己去譯,。
- 2009-12-08文學翻譯評獎,,也許是個轉折
- 2009-11-17翻譯是橋梁也可能是屏障
- 2009-10-28“最牛翻譯”為何層出不窮
- 2009-06-17學術功利化直接導致的結果:翻譯作品粗制濫造。
- 2009-03-23叫押運員翻譯英文,,這樣的“應聘”不過是騙錢的伎倆,。
- 2008-07-11可口可樂咋不翻譯成“美國豆汁”,?
- 2008-06-12拜托,,就別在翻譯里鬧笑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