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文學評論家聚集研討當下的文學態(tài)勢,,認為目前的文學已經形成網絡文學,、紙媒文學或稱傳統文學和市場化的青春文學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無論是何種文學,有沒有一種共同應當具有的基本品質,?
我以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就是,文學需要高品質的溫暖,,它如燈火照亮人們心中的幽暗給讀者以希望,,它如船工的號子給疲憊的心靈以力量。不僅文學需要溫暖,,而且整個社會和時代都需要溫暖,,人民更需要溫暖,。溫暖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溫暖也是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時至今日,,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在發(fā)揮無邊的威力,商品交換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面臨著新的問題,。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文學靠什么打動人心和贏得讀者,?靠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可能不如電子游戲來得刺激;靠傳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聽途說或網絡瀏覽來得淋漓痛快,;靠實驗探索?讀者已經見怪不驚等等,。走筆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視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和頒獎晚會,那些感動千千萬萬觀眾的普通民眾就在我們身邊,,是他們身上散發(fā)的高品質的溫暖一次次一遍遍叩擊著我們的心扉,!這雖然無關文學,,但是否可以給文學更多的啟示,?
我們還應當看到,在文化和社會的現代轉型中,,真善美等觀念領域往往也隨之改變,。在新媒介化時代,享樂主義在新媒介的激發(fā)下有所發(fā)展,。新媒介時代的技術革命使得以往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文化變遷和時代語境中,,文學不應該發(fā)揮它特有的功能嗎,?
從作家群體自己來看,鐵凝說:“讀者遠離了文學,,但作家或許也應該自問一下:我創(chuàng)造了真正無愧于時代的作品嗎,?優(yōu)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內心的,讓人的靈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給人希望而不是絕望,。巴金先生曾說,文學能給人光熱和希望,,能讓人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熱,,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熱。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這個世界……”其實,,我們從鐵凝幾百萬的文字中,,就讀到了這樣一個厚重、溫暖的文學的靈魂,,觸摸到了一顆溫潤,、堅強而滄桑的心靈。
巴金因為感受到文學的溫暖,,而永遠讓自己的生命與中國文學事業(yè)結為了一體,。巴金說,中國的新文學是散播火種的文學,,他從它那里得到溫暖,,也把火種傳給別人……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廳旋轉大門的門把上就有巴金先生的手模,每一位來此參觀的人都能與文學大師的“手”相握——這是一種象征,,文化的象征,,精神的象征和信仰的象征——在老人的深情牽引下,開始對新文學溫暖的游歷和體認,,碑刻中所書寫的文學溫暖的意義也由此獲得了久遠的生命延伸,。
文學作品直接與人的感情和心靈呼應,因為人的內心是天生需要溫暖,、溫情和柔軟的,,但是這些溫情和柔軟,生活并不會直接產生,,文學的魅力就在于此,。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感受,在閱讀某部作品時內心一下子會變得很柔軟,。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經歷一些人生大事,這樣人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厚實,,更加飽滿,。溫暖,肯定是一種讓人感動的文學品質,。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反復強調這種品質,,這是面對苦難的一種方法,畢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訴他寒冷并沒什么用,,但如果給予一點溫暖,還不至于讓他凍死,。所以,,在我看來,溫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種智慧,。
所以,可以基本上斷定這樣一個文學事實:古今中外,,能夠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給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氣的文學作品,,大多具有溫暖的文化品質和文化精神的,。文學中的溫暖是一種力量,它能夠超越時空,,直抵心靈,;它是一種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熱起來,;它是一種生命,,能感染乃至喚醒另一個生命。
- 2009-10-30文學的發(fā)展需要健康心態(tài)
- 2009-10-21文學大國和文學強國
- 2009-10-15文學諾獎情結何時終結,?
- 2009-10-10諾貝爾文學獎的“跨文化另類癖”
- 2009-10-08不要為無緣諾貝爾文學獎找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