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所料,在“為誰說話”事件塵埃落定之后,“別管他們”將會迅即蹦上網(wǎng)絡流行語的潮頭浪尖,。事起重慶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既然何川洋相繼被名校拒錄,其父母也丟官去職,,公眾自然想看看還有沒有東郭先生混跡加分行列,,這既是知情與監(jiān)督的需要,也是對何川洋一家公平公正的考量,。詭
異的是,,盡管人民日報刊發(fā)評論 《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開》,新華社評論也稱“如何處理造假考生,,想繞是繞不過去的”,,民意更是強烈質(zhì)疑——— 然而,當事部門卻是巋然不動,。7月7日《成都商報》消息說,,面對“有很多媒體要求公布違規(guī)學生名單”的質(zhì)疑,重慶市招辦綜合處處長李萍回答:“別管他們,!”
李處長這句話回答得干脆利落,,也很實誠:一是從語氣上看,用的不是“你”,,而是“他們”,,顯然比“你是替誰說話”更知根知底,頗有點掏心窩子的感覺,;二是針對31名“假民族考生”事件,,重慶市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對考生名單一直捂得很緊,任憑公眾千呼萬喚,,都當做不用搭理的“他們”,。
面對全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普及信息公開或危機處理的常識顯然多余,,職能部門當然不是吃白飯的,,何況還有更得力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在。按照正常邏輯,,輿情喧囂到此地步,起碼當事部門會出來表個態(tài),,然后再與民意博弈或權衡,。然而,在31名“假民族考生”名單上,,我們越發(fā)感受到一種顯然的挫敗感,,洶涌的民意遭遇了“不管不問”的化骨綿掌。某種意義上說,這倒不是最可怕的,,我們可以寬容某些部門在與民溝通的技術與藝術上一直缺課,,甚至可以理解權力內(nèi)部出現(xiàn)個別尋租與瀆職情形——— 吊詭的是,面對是非明確的問題,,長期放任當事部門與民意肉搏,,權力監(jiān)管者在哪里?對此事件該擔負“領導責任”的職能部門在哪里,?
涉事部門可以瀟灑地來一句 “別管他們”,,可是,事關教育公平與公民權利,,總該有人來管管,。既然規(guī)則的實踐者被民意質(zhì)疑并詬病,那么規(guī)則制定者與監(jiān)管者就當及時發(fā)聲,,不能讓招考環(huán)節(jié)真的成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曠日持久的對峙,諱莫如深的名單,,發(fā)酵聯(lián)想的民意——— 結果不僅損毀了高招的公信,,更可能累及無辜的加分者。
回頭看看此事,,真讓人感慨萬千,,聯(lián)想起不少“勝利”的先例,你會發(fā)現(xiàn),,輿論監(jiān)督的得力與否,,其實并不在于民意反彈的程度,而恰恰取決于“上面”知悉后的反應,,“領導重視”了,,事情自然好辦,真相也就不再遙遠,。而“領導”恰好后知后覺,,或者知而不覺,涉事部門往往很少會主動買民意的賬,?!八麄儭保贿^是嚷嚷而已——— 這是權力外部監(jiān)督困境的真實寫照,。
- 2009-07-07重慶取消31名民族身份造假考生錄取資格
- 2009-07-07重慶拒絕公布造假考生名單是新的丑聞
- 2009-07-07拒絕公開造假考生名單應負法律責任
- 2009-07-07重慶市招辦仍拒絕公開高考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名單
- 2009-07-06重慶公布民族造假考生名單究竟有多難
- 2009-07-05北京大學接到第二例重慶民族造假考生舉報
- 2009-07-03重慶拒絕公布民族身份造假考生名單遭質(zhì)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