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閱史書,,重讀一則故事,,引發(fā)一些思考。這則故事是這樣的: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一次離職時,,僚屬們?yōu)楸苋硕?,就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給他送了一批禮品。葉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擋,,就寫下了一首詩,巧妙地加以拒絕:“月明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逼渲?,“不畏人知畏己知”集中體現(xiàn)了這位巡撫的人生操守,對我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拒腐防變能力不乏借鑒意義,。
“畏人知”與“畏己知”,一個是外部約束,,一個是內(nèi)在追求,,實際上就是今天所說的他律與自律。應(yīng)該說,,“畏人知”與“畏己知”對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拒腐防變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就表現(xiàn)形態(tài)而言,,“畏人知”往往帶有被動色彩,,是不得已而為之;“畏己知”則更多是主動,、自覺的行為,,是做人做事的一種原則。一個人“畏人知”,,也就是在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能夠不越“雷池”,、遵守“規(guī)矩”,固然不易,;在沒有監(jiān)督甚至沒人知道的情況下卻因為“畏己知”而能夠堅持原則,、不為利誘,實在更難,。所以,,這種“畏己知”的自律精神十分可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腐敗分子常常會為自己的腐化墮落尋找這樣那樣的借口,甚至有的人在分析當前腐敗現(xiàn)象易發(fā)多發(fā)的原因時也往往陷入誤區(qū),,片面強調(diào)所謂的“客觀”方面,,比如體制不健全、不完善,,規(guī)定不合理,、有漏洞,監(jiān)督不到位、欠有力,;環(huán)境太復(fù)雜,、人心太險惡,“無奈被拉下水”,;等等,。毫無疑問,反腐倡廉必須切實加強制度建設(shè),,強化對權(quán)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讓人“畏人知”。但是,,僅僅依靠他律而忽視自律,,仍然會使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挖空心思鉆法律的空子、找制度的漏洞,,貪贓納賄,、損公肥私。明代初期,,朱元璋曾實行一系列極其嚴厲的措施懲治貪官污吏,,但官場依然“前腐后繼”。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官不發(fā)財,,誰也不會來”的觀念在當時的官場中根深蒂固,致使許多官吏鋌而走險,、以身試法?,F(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他律越來越加強,,“畏人知”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為什么還是有人知法犯法、墮入腐敗深淵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因為缺乏“畏己知”的自律精神,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所以,,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shè)的過程中,,應(yīng)當更加注重預(yù)防,讓更多的人“畏己知”,。
當然,,古代封建官僚的“畏己知”只是一種個人的潔身自好,,也缺乏先進理論的支撐。今天,,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自律則應(yīng)該超越古代封建官僚的“畏己知”,,成為一種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支撐的精神追求。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執(zhí)著信仰,,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根本宗旨的忠誠堅守。有了這種理想信念,,就會自覺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 2010-08-302010全國縣域經(jīng)濟科學發(fā)展交流年會召開
- 2010-08-30公安部官員稱食品安全打擊力度不足以震懾犯罪
- 2010-08-3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座談會在京舉行
- 2010-08-30把特色理論體系作為黨校教學品牌來打造
- 2010-08-30楊俊一:探索“點評式”黨性教育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