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與成長的潛力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將經歷周期性的挑戰(zhàn)。從中周期看,,我國自1953年以來大致經歷了9個中周期,,目前第9個經濟周期正進入低谷階段,預計2011—2020年將是我國第10個經濟中周期,。從短周期看,,“十二五”即為新一輪5年的短周期開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與潛力依然較大,。
從需求來看,,“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發(fā)展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
一是中國依然處于加速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階段,。“十二五”還是我國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期,,目前我國城鎮(zhèn)化率只有44.9%,,距全球平均數57%尚有12個百分點的差距,我們還有55%左右的同胞生活在鄉(xiāng)村,。根據未來一定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運用經濟計量模型估算,我國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的城鎮(zhèn)化水平可能分別達到40%,、50%和60%。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將全面帶動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居民消費和農村人口就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
二是中國人的消費結構也面臨著升級,。“十二五”期間,,中國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于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和消費主義浪潮的興起。2008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2009年中國人均GDP預計達到3500美元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社會藍皮書》中預測,,到2010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較集中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消費結構升級表現尤為明顯,。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yè)結構升級形成的良性互動,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結構性推動力。
三是技術升級潛力巨大,,將激活外部需求,。危機過后,利用商品首次擁有率提高的機會會逐漸消失,,但新興經濟體對消費品需求,,會出現一個從低價向高價品牌“升級”的新現象,,我國可利用機遇,,加大技術升級力度,在滿足新興市場對中高端消費品和投資品需求的同時,,推動經濟增長,。
從供給來看,“十二五”期間,,中國供給力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資金面依然相當堅挺,。一方面,國內的高儲蓄率必然帶來高投資率,。中國的高儲蓄率全球聞名,,截至2008年底中國的儲蓄率為51.3%,2009年下半年儲蓄率達到55%,,預測中國儲蓄率到2025年左右才開始下降,。高儲蓄率能夠直接改善金融環(huán)境,從微觀來看,,它能夠幫助形成低利率環(huán)境,,從而減少企業(yè)融資成本;從宏觀來看,,它能夠改善國際收支情況,,讓經濟體有能力低估本幣,從而借助成本優(yōu)勢擴大出口,。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GDP平均增長速度9.7%,這個速度主要是投資帶來的,。另一方面,,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上升將吸引外部資金的不斷流入。中國作為經濟快速增長的發(fā)展中大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做到穩(wěn)定周邊國家和周邊市場,那么人民幣很可能在周邊空間成為一種主導貨幣,。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中國對外部資金流入的吸引力也將隨之增強。在未來的10年內,全球的跨國投資將會保持向上的走勢,,而在所有的投資東道國中,,中國毫無疑問地成為大型跨國公司的首選。
二是中國仍處于人口紅利的獲利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項研究顯示,,2020年前,勞動人口為9.23億,,預計到2017年峰值時達到10.01億人,。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仍是中國人口紅利的獲利期,,尚有較多的“人口紅利”可以分享,。
三是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出口更具競爭力。危機過后,,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出口產品除了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優(yōu)勢,其出口結構也在不斷完善,。在消費品出口上,,大部分屬于生活必需品或低端產品,具有很強的剛性需求,,可以不斷在發(fā)展中國家擴大市場份額,;在投資品上,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諸多機械產品,、電子產品等也在打入發(fā)達市場,提高市場份額,。預計2011—2020年我國出口增長仍然可以維持15%左右的年均增速,。國內需求提升將會加大進口力度,進口貿易可望保持15%—20%的年均增速,。按此速度,,我國可望在2012年成為全球第一商品貿易大國,2015年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 2010-03-19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的方法論思考
- 2010-03-19中國真的變“傲慢”了嗎
- 2010-03-18警惕“知識貴族”危害中國發(fā)展
- 2010-03-18誠信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前提
- 2010-03-18弘揚中華文化 建設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