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醴:我一直希望他們能多思考,、多討論,,所以每年100分的成績,,除了70分筆試,還有30分要看平時作業(yè),、教學網(wǎng)站參與討論的程度等其他表現(xiàn)。但他們很少意識到這份苦心,,覺得無非就是布置作業(yè),,完成拿分。
有一次我看到《中國通史》中記載了一段關于指南針的解釋,,很有意思,,就問學生古人的解釋有沒有道理?本來是開放式的命題,,應該會激起思想的火花,,結果交上來的內容千篇一律,答案完全標準化,。他們潛意識可能覺得,,考試總有個標準答案,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是不可能的,。自主招生時我還考過紀曉嵐“河中石獸”的記載,讓學生談讀后感,,結果他們只會把文言文翻譯一遍,。
當然,我也遇到過很聰明的學生,,教材中沒深入講清楚的地方,,他一聽就跑來追問關鍵。但這種人很少,,絕大多數(shù)還是拿著題目問我怎么做,。但愿他們讀到大二大三,會漸漸得法,,改掉應試陋習吧,。
龔丹韻:培養(yǎng)解題機器,而不是真正思考問題的人才,,也許正是我們科學家匱乏的原因之一,。而對文科生來說,,過去的題海式訓練,扼殺了原本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幾乎談“理”色變,,今后能不沾邊就不沾邊。您對理科這種窘境怎么看,?
於醴: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教育有太多無奈。如果轉變理科考卷風格,,學生一開始必然成績下滑,,輿論會立即跳出來發(fā)難。家長的口頭禪是:你要多做點題,,各種題型都做過,,以后看到就會做了……
真正理科的邏輯思維,是要學會如何想事情,。并不是做對題目就代表你懂了,,而是你當時怎么想的,為什么那樣想不對,,這樣想就對了呢,?自己和自己搞腦子的過程固然非常痛苦,但如果你能堅持下去,,經(jīng)量變到質變,,某一天就會突然頓悟。而這種思維方法旁人沒法傳授,,全靠自己慢慢體驗,,只能說啟蒙老師、啟蒙書籍或啟蒙的某個機遇很重要,。
我曾經(jīng)想過一道題:假設你是一個物理雜志編輯,,看到一篇論文中的新理論比較可疑,你該怎么處理,?一種答案是建議作者驗證了再發(fā)表,。其實還有另一種答案:你不懂,大可以找懂的人去看呀,。別為了解題,、標準答案,連基本常識都忘記,。
我理解家長的無奈,,但是避免太過功利和短視,,總還是做得到的,。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解題能力之外,還有太多能力可以決定,,逼孩子練題練傻掉,,那就不只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未來的悲哀,。
- 2010-01-24教育的那些事別動輒歸咎于“行政化”
- 2010-01-23省政協(xié)委員岳清華:生命教育應成為教改核心環(huán)節(jié)
- 2010-01-23教育需要走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狹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