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文獻考證和原始文本解讀的“學術性”。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考據(jù)和文獻積累的國家,,特別是面對外來文化,,出于他們善于學習和吸收的研究習慣,他們往往視文本解讀為學術研究之根本,,講究文本解讀的客觀性和實證性,。再加上馬克思的重要著作大多是手稿,包含著許多與理解思想內容密切相關的文獻學和解讀問題,,結果日本的這種研究范式與研究對象之間就出現(xiàn)了某種天然的契合,,這使得他們對馬克思的理解表現(xiàn)出了許多馬克思主義流派所不具備的深刻性;也使得他們的研究范式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術性”,。
(2)橫跨多種學科領域的“綜合性”,。這種“學術性”也決定了日本馬克思主義必須遵從對象本身的特點來研究對象,受到對象本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學說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它不是可以被單一的學科,,譬如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政治學所涵蓋的,。再加上日本馬克思主義遠離蘇聯(lián)東歐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像我們那樣,在研究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樣嚴格的區(qū)分,更沒有受到這一區(qū)分的限制,。其結果,,就是造就了一批沖破了學科限制的大家,譬如平田清明,、望月清司,、廣松涉、山之內靖,、內田弘等人,,他們的研究不僅具有艱深的專業(yè)性,還具有廣泛的綜合性,。
(3)豐富和敏銳的“時代感覺”。與一般人們對日本的認知相反,,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并非是一種不關心現(xiàn)實的純粹的學術研究,,相反他們的研究具有豐富和敏銳的時代感覺。他們不僅深諳馬克思的文本,,還能夠將馬克思的理論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來,。試想一下,在受到日本國家意識形態(tài)打壓的情況下,,如果日本馬克思主義不能對當今的社會問題做出強有力的思想回應,,它是不可能長期以來占據(jù)日本思想界的主流地位的。那種宣稱日本馬克思主義沒有“思想”,、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做法大多是緣于自己的無知與偏見,。實際上也正是考慮到“時代感覺”這一點,我才沒有將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狹隘地定義為“日本馬克思學”,,而是使用了“日本馬克思主義”這一涵蓋面更為廣闊的名稱,。
總之,“學術性”,、“綜合性”,、“時代感覺”是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下面我想以兩個具體的例子,,即(1)日本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經(jīng)典著作的文獻學研究,、(2)“市民社會派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上述特點再做一些說明,。前者主要是為了說明它的“學術性”;而后者則主要是為了說明它的“綜合性”和“時代感覺”,。
- 2009-12-28人民日報評論員: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要教材
- 2009-12-26李長春:學習好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 推動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 2009-12-25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 2009-12-25馮?。涸囌擇R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的關系
- 2009-12-25發(fā)揮黨校主陣地作用努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