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望郡吉安”展覽 一起圍觀體量最大青銅虎
2019-03-11 10:16:0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3月4日電(記者 上官云)古老的雙面神人青銅頭像、造型別致的伏鳥雙尾銅臥虎……近日,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實地探訪了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望郡吉安”展覽,,其中呈現(xiàn)的近300件(套)文物展品,無一不以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向觀眾訴說著背后的故事。 展覽現(xiàn)場,。上官云 攝 280件(套)文物展品亮相 “望郡吉安”展覽位于首都博物館三層,。在寬敞的展廳內(nèi),整齊有序地陳列著一件件文物,,還有觀眾拿出紙筆,,記錄下感興趣的文物知識。 據(jù)了解,,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周青銅器,、井岡山紅色革命根據(jù)地等一系列頗有代表性的吉安著名文化符號在這次展覽中現(xiàn)身。工作人員介紹,,“望郡吉安”展匯集15家文博單位,,共280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數(shù)量過半,。 依據(jù)歷史線索,,整場展覽分為“南國厚土”、“匯通南北”,、“窯變千年”,、“光耀廬陵”和“紅色搖籃”五個部分,,展示了新干大洋洲商代文化遺存、各色吉州窯瓷品等等,。 工作人員表示,,這場展覽將持續(xù)到6月23日,對觀眾免費開放,。 造型精致奇特的文物展品,。上官云 攝 精致奇特的“雙尾”銅臥虎 一走進展廳,許多觀眾便被左手邊的幾件青銅器吸引了,。其中一件“伏鳥雙尾銅臥虎”形制十分獨特,。據(jù)介紹,它于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也是目前所見青銅虎體量最大者,。 當年,吉安市新干縣大洋洲鄉(xiāng)農(nóng)民在程家村澇背沙丘取土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新干商代大墓。這座大墓所在沙丘,,實為贛江古河道,,現(xiàn)西瀕贛江僅1公里,其東五公里處為牛頭城商代遺址,,西越贛江約20公里處為著名的吳城商代遺址,。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很多帶有虎形裝飾的器物,風格基本一致,,共同構(gòu)成了新干青銅文化的猛虎特色,。有學者推測,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對象或玉器家族歷史及傳說有一定的關(guān)系,。 也有學者認為,,虎與當?shù)氐拿褡濉⑽幕瘋鹘y(tǒng)和宗教信仰有關(guān),?;⑴c鳥的結(jié)合器雖南北方均有發(fā)現(xiàn),比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觥也是“前為虎后為鳥”,,但此虎的雙尾造型確實前所未見的,。可能是標志本地吳城文化圈的“國器”,。 另外一件“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很容易令人想起三星堆遺址那款赫赫有名的青銅頭像。它呈中空扁體的樣貌,,前后對稱,,上部圓管可插羽毛等配件,,下部方銎能固定木柄,面容透露著一股神秘與威嚴,。 上官云 攝 據(jù)推測,,這一形象可能與商周時期出土的其他青銅面具有相似的功能與性質(zhì),是一種用于神靈崇拜的偶像或“神器”,,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 精致的“水晶套環(huán)”和“側(cè)身羽人配飾” 除了青銅虎外,現(xiàn)場展示的一組水晶套環(huán)和各種玉器也頗受關(guān)注,。 乍一看,,這組水晶套環(huán)并不十分起眼,形狀還有點兒像一些玻璃杯的“底座”,。但仔細觀察便能看出,,它們的圈、弧,、棱琢磨細致,,做工考究,可見商代的水晶制作水平已經(jīng)相當高超,。 奇特的是,,兩件水晶環(huán)成套而出,分為一大一小,,可疊加使用,。水晶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物品,佩戴水晶飾品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上官云 攝 在中華文化中,,玉石始終有著特殊的含義。資料顯示,,早在青銅時代之前,,禮器便以玉石為材,成為人們彰顯地位與溝通神靈的媒介,。 比如一件側(cè)身羽人配飾,,它的鏈環(huán)與羽人為同一塊玉料直接雕刻而成,而且羽人環(huán)鏈采用“掏雕”工藝,,技術(shù)水平要求極高,,令人嘖嘖稱奇。 更為小巧精致的則是一個“綠松石蛙”,,想要仔細觀看還得借助放大鏡,。該器腹底部平齊,底腹上橫刻有款2毫米的凹槽,,以做鑲嵌裝飾,。 有學者認為,,新干出土的蛙形飾與蛙崇拜有關(guān),體現(xiàn)了先民一種古老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從事稻作農(nóng)業(yè)的民族祈雨禱水,,以期盼豐收的美好愿望,是遠古神話的具體展現(xiàn),。 珍貴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 青銅器也好,、玉石美器、陶瓷器也罷,,在這場展覽中,,每一部分的展品都極富特色和代表性,各有亮點存在,。 部分展品,。上官云 攝 很多精美文物的背后,飽含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藝和過人智慧,。比如,,呈現(xiàn)著南土之美的新干商代文物精品,既傳承了殷墟也展現(xiàn)了自身的特色,,刷新了學界以往對于“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認識,。 它們也在某一個角度印證著歷史。吉安古稱“廬陵”,,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楚而設(shè)廬陵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文風頗盛,,廬陵縣學、白鷺洲書院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學肆,。 一位觀眾則表示,,展品們勾勒出不同時期吉安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特點,其中一些珍貴文物,,如青銅樂器等,,還能幫助人們了解古代“禮樂制度”,開拓眼界,,“這才是展覽舉辦的重要意義之一吧”,。(完) |
相關(guān)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