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俗“下婿”“青廬拜堂”乃沿襲少數民族習俗
2019-03-05 15:31:42??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壹 下婿 新郎到女方家迎親受戲弄 下婿之俗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當時的少數民族結婚有“欄門”之俗,對新郞百般刁難,,以確立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而事實上少數民族婦女的工作能力及家庭地位都較高。受此風俗影響,,南北朝時的漢族上層社會亦盛行“女權主義”,,用今天的話說,“妻管嚴”較多,。為了保持這種性別“優(yōu)勢”,,便流行起下婿的習俗。新郎到女方家迎親,,一般會受到女方親屬的戲弄,,包括口頭調笑,甚至杖打,,此風之行連皇帝都不能免俗,。至唐代,下婿之風愈演愈烈,,以致鬧出了人命,。據《酉陽雜俎》記載,一新郞官迎親,被女方親屬關于柜中,,眾人笑鬧,,一時忘記,結果憋死了新郞,。新娘還未出門便做了寡婦,,喜事變成喪事,親家變成仇家,。 貳 催妝 念詩催促新娘早點起身 新娘出嫁自然不舍娘家,,借口梳妝未完而遲遲不出門,男方為了趕吉時,,這時便要念催妝詩,。催妝詩的內容新鮮而奇巧,或是贊美新娘美貌,,或是祥和吉利,,但主題不離催之義。唐時催妝詩非常流行,,最有名的當屬陸暢為順宗的女兒云安公主出嫁所作的《云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云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甭牭接H隊伍念催妝詩,女方父母方以布幔蒙女兒之面,,送女兒登車,。 唐代才子賈島,也有催妝作品,,題為《友人婚楊氏催妝》:“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臺近鏡臺;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里一枝開,。”詩的主題是在贊美新嫁娘楊氏,,說她是水中“芙蓉”,,可“陽臺”一詞的應用,又含有譏諷之意味,暗喻新娘是高唐神女,,出身不正派,。 敦煌寫卷三二五二號中,有題為《催妝》的詩兩首,,句里有二缺字:“今宵織女降人間,,對鏡勻妝計己□;自有夭桃花菡□,,不須脂粉污容顏,。兩心他自早心知,一過遮闌故作遲,;更轉只愁奔月兔,,情來不要畫娥眉?!倍鼗脱芯繉W者認為,,這兩首催妝詩“則為敦煌民間之首見”。詩中“不須脂粉污容顏”的鋪陳,,反襯出新婦的質麗貌美之非凡,。 叁 障車 家人阻攔婚車不讓離開 障車之俗亦起于南北朝。其流行本是不舍新娘離家之意,,家人阻攔婚車不讓離開,。為趕吉時,男方就得掏銀子了,,這相當于后世的紅包,。唐代障車之俗極為流行,成為迎親儀式中的一個高峰,。但唐代中后期社會治安較差,,障車成為城市惡少、鄉(xiāng)里無賴勒索錢財的一個手段,。每有結婚之家,,這些無賴之人就趕去障車,婚家不給錢財則不許婚車起動,。為息事寧人,,不誤吉時,婚家往往忍氣呑聲,,任其敲詐,。據說,有一年,,一個少數民族的酋領娶某漢族士女為妻,,當地刺史之子糾集惡少去障車,,索要八百匹松綾,婚家一時拿不出,,惡少便搶走新娘子,,直到三天之后,婚家湊齊松綾送來,,惡少方才放新娘回去,。這一習俗由于被曲解,甚至被壞人利用,,后來被唐政府廢止,。 肆 轉席 新娘進男方大門腳不能著地 依照舊俗,新娘進男方家大門時腳不能著地,,必須鋪上氈或席,。唐代的氈毯施以錦繡,色彩斑斕,,氈毯交替而換,,引導新娘來到拜堂的青廬前,以此儀祝新婚夫妻傳宗接代,、前程似錦,。白居易在《春深娶婦家》一詩中所描寫的“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就是專門記敘這一習俗的,。 伍 跨馬鞍 鮮卑族風俗為漢族所學 青廬前有一馬鞍,,要新娘從上跨過,。這本是鮮卑族風俗,,亦為中原漢族所學,,意在祝愿新婚夫婦婚后生活平平安安,。 陸 青廬拜堂 亦是北方少數民族習俗 青廬即帳篷。此俗亦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漢魏以后漸傳至中原,,北朝時極盛?!队详栯s俎》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唐代結婚沿襲此俗,,在住宅的西南角擇一“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氈席上踏入青廬,,與新郞行交拜禮,即拜堂,。拜堂之后,,新婚夫妻入洞房,,依次有撒帳,、觀花燭,、合巹、卻扇等儀式,。撒帳是往新娘子身上扔各種果品,如棗,、栗等物,,祝愿其早生貴子,;觀花燭即在新房中點燃紅燭,;合巹是新婚夫婦共飲合食,表示結為一體,;卻扇是將擋在新娘子前的扇子撤走,讓新娘子以面示人等,。諸禮行完,眾人告辭,,撤去蠟燭,禮成,。整個過程,來賓不分長幼,,有的爭拾錢果相戲,,有的專給新娘子出難題,稱作“弄婦”,。第二天,新婚夫婦拜見公婆,,新娘要執(zhí)竹器,,盛棗栗,比喻將盡早給夫家延續(xù)香火,,然后又捧牛肉,、羊肉給公婆,表示從此像孝敬父母一樣孝順公婆,。此時,,婚禮才告結束?!段靼餐韴蟆?/p>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