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癮】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2019-02-26 15:35:4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吳靜 吳靜 |
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2月25日電 題:嘖,!佛系詩人王維,,竟靠彈琵琶上位? 作者:袁秀月 “出名要趁早啊”,,很多人不會想到,,張愛玲的這句話也可以用到詩人王維身上。 制圖:張艦元 王維自出生起就與佛結(jié)下不解之緣,,后來更是辭官隱居南山,,世人都稱,寫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王摩詰為“詩佛”,。 然而,在成為“詩佛”之前,,王維也曾是“社交達人”,,他活動于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經(jīng)常是王公,、駙馬,、權(quán)貴的座上賓。 “鮮衣怒馬少年時,,一夜忘盡長安花,?!蓖蹙S被眷顧,,不是沒有緣由。他寫得一手好詩,,又擅長書畫,,更重要的一點,,他還精通音律。而這項才藝,,也對他的人生影響深遠,。 制圖:張艦元 盛唐音樂繁榮,在唐玄宗時期更是到達頂峰,?!缎绿茣ざY樂志》有記載: “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shù)萬人?!?/p> 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宮廷如此,民間更是形成社會風(fēng)尚,,癡迷音樂者比比皆是,。唐玄宗的幾個兄弟,寧王李憲,、岐王李范,,都通曉音律,好學(xué)愛才,。 十五歲時,,王維離開山西蒲州,到長安謀取發(fā)展,,跟現(xiàn)在漂在北上廣的年輕人一樣,,背井離鄉(xiāng)。 不同的是,,他在京城的日子很風(fēng)光滋潤,。 王維詩畫俱佳,17歲時便寫下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很快便憑自己的才學(xué)博得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在權(quán)貴中人緣極好,。 《舊唐書》中說:“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逼渲?,寧王,、薛王更是待之如師友,岐王也非常賞識他,。 這么一個“社交紅人”,,在十九歲又迎來最得意的時刻,他被京兆府點為頭名,,二十一歲就中了進士,。 制圖:張艦元 風(fēng)流多才,又得貴人相助,,民間的作者們也大受啟發(fā),,將王維及第潤色加工,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 唐人薛用弱的小說《集異記》和《唐才子傳》中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當(dāng)時,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名聲非常大,,據(jù)傳公主將力薦他成為京兆府的解頭,。 對于王維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正好也要應(yīng)舉,。沒辦法,他只好將此事告訴了岐王,,請岐王幫幫他,。岐王心生一計,此事不好硬碰硬,,我來為你謀劃一番,。 王維詩文俱佳,還彈得一手好琵琶,,于是岐王就讓王維抄錄十首詩,,準(zhǔn)備一首琵琶曲,五日后來找他,。 原來,,岐王是要王維以才藝吸引公主。岐王為王維準(zhǔn)備了華美的衣服,,帶著琵琶,,一起來到了公主府。 酒宴一開,,眾多樂官排隊進入,,但王維卻格外惹眼。他正值少年,風(fēng)姿卓越,,立馬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岐王問此人是誰,,岐王還賣官司,,只說“知音者也”。 于是,,公主便令王維獨奏,。王維右手彈挑,左手捺帶,,曲子聲調(diào)哀切,,只奏得滿座動容。 制圖:張艦元 曲畢,,公主問:“這首曲子叫什么,?”王維答曰:“名叫《郁輪袍》?!?/p> 看公主為王維琵琶折服,,岐王趕忙說:“此生不止善于音律,詩文也沒有人能超過他,?!?/p> 王維將預(yù)先準(zhǔn)備的詩卷獻上,公主翻閱后,,大為驚奇:“這都是我平時吟誦的作品,,原以為是古人佳作,沒想到都是你寫的啊,?!庇谑前淹蹙S升上客座,以貴賓之禮相待,。 見此,,岐王又說:“如果今年讓京兆府點此生為解頭多好,實在是人才啊,?!惫鲉枺骸盀楹尾蛔屗?yīng)舉呢?” 岐王惋惜道:“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托張九皋矣?!?/p> 聽此,,公主笑了:“管我什么事呢,本來就是他人所托?!被仡^又對王維說:“你若要取得解頭,,我為你盡力做這件事?!?/p> 于是,,公主便召試官前來。當(dāng)年,,王維便被點為京兆府的解頭,,之后還一舉登第。 這個故事與公主助李白得授翰林有相似之處,,不過很多人認(rèn)為,,這是演繹出來的,并不足信,。 也有人認(rèn)為,,雖然有虛構(gòu)的成分,但這個故事也有合理性,。因為王維確實有音樂天賦,,才藝不凡。唐朝時琵琶藝術(shù)流行,,琵琶也是宮廷樂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樂器,。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記載一個小故事,王維能從畫中樂師的手勢,,猜出畫中人演奏的曲目,。 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舊唐書》 王維的《郁輪袍》,,也成為后來雜劇,、傳奇、戲曲不斷演繹的一個故事,。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推薦王維的人究竟是誰,? 而在不同時代,,王維的形象也不同,。有人認(rèn)為,《集異記》中塑造的王維,,攀附權(quán)貴,,請托鉆營,便專門為王維翻案,,突出其正直,、不畏權(quán)貴的個性。 “王維讀了半世書,,靠人中了狀元,豈不貽羞萬世,?!?/p> 這是明朝《郁輪袍》傳奇中的一句話。 王維及第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單是因為王維,,還因為它包含著人們對于文人和科舉考試的理解。 唐朝科舉考試,,行卷之風(fēng)盛行,。所謂行卷,就是應(yīng)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dāng)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 制圖:張艦元 之所以有此風(fēng)氣,是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誰參加考試都是公開的,。這也給了主考官除了試卷之外,評定考生成績的其他途徑,,譬如平時的作品,、聲望等。 因此,,為了能夠多些及第的可能,,考生托人推薦,結(jié)交有名望的人,,拜謁與考官關(guān)系密切的人便成為一種風(fēng)尚,。 除了王維,唐朝的諸多詩人,,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都曾寫過行卷詩,佳作也不少,。不少人認(rèn)為,,行卷之風(fēng)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發(fā)展。 但唐朝科舉制由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而來,,發(fā)展時間較短,,形式并不完善。行卷之風(fēng)在選拔人才上也有不少弊病,,比如缺乏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有礙取士的公平公正,容易助生朋黨等,。 到宋代時,,科舉考試走向嚴(yán)密,實行糊名,、鎖院,,打破門第背景的限制,家境貧寒的人才也能夠脫穎而出,。 及第后,,王維做了太樂丞,負責(zé)禮樂方面的工作,。但同一年秋天,,太樂署中有伶人擅自表演專供皇上欣賞的“黃獅子舞”,他也受到牽連,,被貶出京,。 之后王維在仕途中屢遭挫折,在張九齡被貶,,李林甫上臺后,,也許是感受到政治環(huán)境險惡,他產(chǎn)生退出官場的想法,。 年輕時積極入世的“社交紅人”,,漸漸傾心佛教,退隱山林,,與世無爭,。 制圖:張艦元 正是這一時期,王維的創(chuàng)作才華大為顯露,,他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并為后世傳頌。 對于一個文藝創(chuàng)作人才來說,,對他有益的,,也許并不是鉆營,。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今天,。(完) 參考文獻 1.陳鐵民選注,,《王維詩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北京,,2017年 2.王志清,《王維詩傳》,,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莊,2016年 3.唐,,薛用弱,,《集異記》,中華書局,,北京,,1980年 4.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xué)》,,河北教育出版社 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6.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 7.程國賦,,《論唐代逸事小說的成因及其嬗變》,,煙臺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96年第3期 |
相關(guān)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