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重陽節(jié)蜀地習俗
2018-10-17 16:20:03??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古時重陽節(jié)蜀地習俗 登高 清嘉慶版《納溪縣志》記載:“重陽登高?!?/p>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中說:“九月九日……士大夫間有登高者,?!?/p> 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高山,、高塔,。 文人有登高賦詩的傳統(tǒng)。 民國版《合江縣志》中記載:“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士人或登高山賦詩,、飲酒,。” 民國版《宣漢縣志》中也說:“九月,,亦曰菊月或朽月,,初九日曰重陽節(jié),士人間有絜榼(jiékē)攜酒登高賦詩者,?!?/p> 清光緒版《江油縣志》寫道:“重九日,文人輒攜酒肴登山浮白拈韻分題,,極一日樂,。”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又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p>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jié),。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生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jīng)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清同治版《大邑縣志》記載為:“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佩茱萸……” 此俗在晉代葛洪《西經(jīng)雜記》中有記載,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清同治版《隆昌縣志》記載更為詳細:“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佩絳囊,簪菊花……” 除佩戴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歷代盛行。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賞菊,、喝菊花酒 清乾隆版《雅州府志》記載:“九日為重九,,亦曰重陽,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p> 清嘉慶版《納溪縣志》也說:“重陽……酌菊酒?!?/p> 清同治版《嘉定府志》中說:“重陽,,飲黃花酒、佩茱萸以登高,?!?/p> 農(nóng)歷九月俗稱菊月,,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據(jù)傳,,此俗起源于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蜀中有些地方還飲茱萸酒,。如清同治版《隆昌縣志》明確記載說:“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佩絳囊,簪菊花,,登高,,飲茱萸酒?!?/p> 釀重陽酒 除喝菊花酒或茱萸酒外,,古時蜀人也在重陽日釀酒。 民國版《合江縣志》記載:“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俗間釀酒,?!?/p>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說:“九月九日,人家釀酒謂之重陽酒,?!?/p> 但這重陽酒,一般是頭年重陽釀下,,次年重陽再喝,。 清光緒版《江油縣志》記載詳細:“重九日……田家于是日釀酒,曰重陽酒,,隔年宴客以為美,。” 南溪縣古有以糯米釀酒的習俗,。清同治版《南溪縣志》中說:“九月九日為重陽……各以糯米釀酒,,備來歲需,謂之重陽酒,。有俗語:‘重陽蒸酒,,香甜可口?!?/p> 吃重陽糕 清嘉慶版《納溪縣志》記載:“重陽,,登高、啖花糕,、酌菊酒,。”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9層,像一座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此外,,重陽節(jié),舊時蜀地還有些其他習俗,。 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 隆昌重陽節(jié)有行婚禮的人家,,要贈送棗糕,造重陽酒,,采菊花置于酒器中,。 清同治版《隆昌縣志》記載:“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婚媾家餽(kuì)棗糕、造重陽酒,,采菊置酒甕(wèng)中,。” 四川地方志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