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方早1700年 張衡地動儀失傳
2018-10-09 16:38:37??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比西方早1700年 張衡地動儀失傳 東漢,,陽嘉三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一日,。 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是位于都城洛陽的那件奇怪的機器突然發(fā)出了異動,。只見機器上朝向西北方向的銅球落了下來,,掉入了下面用銅打造的蟾蜍口中。當時身處洛陽的人們并沒有感覺到絲毫的異常,,便紛紛責怪起這臺機器無用,。 但是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地區(qū))的驛者快馬加鞭來到京師洛陽,,呈報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隴西正好位于洛陽的西北方向,,一時之間,,洛陽城中無不震動,人們奔走相告,,并稱那臺機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以上,,就是《后漢書·張衡列傳》中,,對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記載。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了可以準確檢測地震的儀器,。相較于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在1856年制造的西方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對于張衡和他所制作的候風地動儀,,想必國人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早在中學時期,人們就在歷史教材上學習瞻仰了這段故事,,并為古人的智慧自豪不已,。 東漢時期,地震頻繁多發(fā),。據(jù)《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fā)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所帶來的后果必然是慘痛的,,當時地震的范圍有的擴大到幾十個郡,地裂山崩之間,不僅江河泛濫,、房屋倒塌,,更是死傷無數(shù)、百姓流離失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張衡身處于那個時代,,親眼目睹了地震給人們留下的創(chuàng)傷,。于是,他潛心研究數(shù)年,,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fā)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臺地動儀。據(jù)史料記載,,地動儀上有八個方位,,且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fā)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fā)生地震的方向,。 《后漢書·張衡列傳》中原文的記載如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失傳已久,,質(zhì)疑不斷 張衡的這臺候風地動儀之所以在東漢能夠引起上下矚目,,也是因為其檢測出了陽嘉三年的隴西地震。彼時東漢京師洛陽與隴西相隔一千多里,,地動儀竟測出了那場地震,,于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shù)極為信服。 也許是因為這臺候風地動儀,,在當時看來的確太“神乎其神”了,,所以這段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到了現(xiàn)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而這臺儀器,,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jié)晶,。只是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時過境遷之后,,候風地動儀的原物早已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據(jù)傳是毀于戰(zhàn)火之中,。留給后人的,,只有《后漢書》中那短短196字的記載,其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在沒有任何實物的佐證之下,,“張衡發(fā)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越來越受到質(zhì)疑。所以,,如果能夠復原出張衡所造的候風地動儀,,并且可以印證其確如歷史記載的那番準確檢測地震,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探索,。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
相關(guān)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