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龜首,,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尾,,有頭又有尾……”近日,稚氣而歡快的童聲從廈門鼓浪嶼食品廠朗朗傳出,,這里正舉辦一場制作龜糕親子DIY活動,。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孩子們手中的龜糕成功脫模,,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烏龜”,。 用龜糕印印制脫模出的糕點。(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自古以來,,閩南就有崇龜?shù)牧曀? 每家每戶逢年過節(jié)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人們用這種糯米制成的糕點敬神,、祝壽,、辟邪,象征著吉祥如意,。而印制龜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制而成的龜糕印,,作為閩南獨有的雕刻技藝,龜糕印技藝至今已傳承百年,。 2013年,,龜糕印技藝被評為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潘海員作為潘家第五代傳人,,是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廈門地區(qū)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xiàn),曾經(jīng)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技藝日漸式微,。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殘疾的潘海員扛起重任,在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開設(shè)公益培訓班,、走進校園、走出國門,,為老手藝找尋昔日榮光,。 耳濡目染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龜糕印 潘海員刻制龜糕印。 東南網(wǎng)記者 盧超穎 攝 潘海員的工作室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中山路南轎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在祖輩傳下來的色澤發(fā)亮的老木桌上,只見潘海員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飛,,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龜”就在刀下慢慢呈現(xiàn),。 潘海員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儀一輩就開始從事龜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帶著這門手藝落戶廈門,。在潘海員只有3,、4歲的時候,祖父就將他帶在身邊,?!盃敔斂诖锟偞е?分錢買來的12顆糖珠,只要待在他身邊,,看他刻制龜糕印,,就能有糖吃?!睆男〉亩δ咳竞妥娓傅难普T,,讓潘海員對龜糕印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1979年,,高中畢業(yè)的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專職學做龜糕印,。為了讓潘海員拿穩(wěn)刻刀、扎實基礎(chǔ)功,,光是打洞磨邊,,父親就讓潘海員學了三年。之后的三年時間里,,潘海員一邊給父親打下手,,一邊學習刻制月餅模具和龜糕印,。 “龜糕印一面是‘龜’,一面是‘壽桃’,。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兩面刻穿,?!敝钡?985年,潘海員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龜糕印,。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潘海員眼里仍閃爍著光。潘海員說,,學習刻龜糕印看起來容易,,其實并不簡單。剛開始學的那幾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傷。最多的時候,,雙手被刻刀扎了十幾個洞,。雖然日復一日的雕刻學起來很枯燥,但他卻從未想過放棄,。 現(xiàn)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員仍時不時拿出他的“處女作”把玩,一邊向旁人展示,,一邊笑說,,“現(xiàn)在來看,當時確實刻得十分粗糙,,但我舍不得扔掉,,當時刻制完成后的自豪和成就感,我這一輩子都記得,?!?/p> 固守初心 堅持手工雕刻更有生命力 祖輩傳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刻刀和潘海員的龜糕印。東南網(wǎng)記者 盧超穎 攝 在潘海員的工作臺上擺放著從祖輩傳下來的一套100余把各式各樣的刻刀,,還有一把金黃锃亮的黃銅刀把。潘海員說,,“創(chuàng)作一件龜糕印作品,,需要選材、制材,、裁鋸,、拋光,、繪圖、刻制,、再拋光等多道復雜工序,,制作過程中要使用木槌、木鋸,、刨刀,、量尺、斧頭,、大小刻刀,、畫規(guī)、砂紙,、漆刷等數(shù)十種工具,。” 單就選材來說,,樟木買回家后,,要先放上一年,讓木材水分蒸發(fā),,以便下刀,。但挑木頭就和賭石一樣,遇到樹干內(nèi)里有樹結(jié)或樹坑,,往往只能雕制中小型的龜糕印或干脆棄之不用,。 潘海員說,龜糕印雕刻包含了圖騰雕刻,、文字雕刻,、形態(tài)雕刻等工藝。他所雕刻的龜糕印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龜甲,、龜爪、龜首十分逼真,,在雕刻的技法上也很是講究,。 “龜爪一定是前面五爪,后面四爪,,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迸撕T說,,打從記事起,父親的諄諄教導就像家訓一般,,被他牢牢記在心中,。 如今,,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xiàn),曾經(jīng)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手工技藝日漸式微,,但潘海員仍守著初心,,堅持手工雕刻,他說:“手工雕刻賦予了作品靈魂,,我們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讓作品更有生命力,這是機器做不到的,?!?/p> 潘海員的匠心作品。東南網(wǎng)記者 盧超穎 攝 面對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求新求變。從畫紙上的涂涂畫畫,,到下刀后的行云流水,,潘海員設(shè)計刻畫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紋,如魚,、銅錢,、蘭花等。同時,,他還應對市場需求,,設(shè)計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餅和心形月餅等造型各異的模具,不少閩南地區(qū)的酒店慕名而來批量訂購,。來自港澳臺地區(qū)和東南亞的客商,、游客更是常常上門訂購,龜糕印因此從小小的工作室走出國門,,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承載鄉(xiāng)愁 找尋傳承人讓老手藝延續(xù) 孩子們對龜糕印傳統(tǒng)雕刻技藝很是好奇。(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從實用工具到具有吉祥寓意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潘海員以刀代筆,,讓壽龜從一塊塊木板中“脫殼而出”,變得栩栩如生,,也將這一傳統(tǒng)雕刻工藝載著鄉(xiāng)愁,,游過臺灣海峽。 2012年,,潘海員參加在臺北舉行的“臺灣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博覽會”,。剛剛開展的第一天,他帶去的68方大小不一的龜糕印就被一搶而空。不少前來購買的臺灣民眾很是激動,,“這是我們小時候,常??粗白龅凝敻獍?,都是兒時的記憶!” 潘海員說,,龜糕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民俗記憶,。相傳古時候,在閩南地區(qū)的天空有一塊隕石即將砸落人間,。當時,,四靈之一的玄武以龜背之力,擋住隕石,,避免了一場人間的浩劫,。從此,閩南人在祭祀中常用龜糕祭拜,,以此感念玄武的恩德,,龜糕印也就由此誕生并沿用至今,這一習俗也被閩南移民帶到了臺灣,。 參展時候,,臺灣民眾在感受鄉(xiāng)愁的同時,也為潘海員的精湛技藝所折服,。40多年來,,潘海員堅持手工雕刻,將時光和精力傾注于一件件作品中,,詮釋著“工匠”精神,。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年歲漸大也覺力不從心,,年復一年的伏案刻制更讓他落下了腰椎病等老毛病。即便如此,,作為廈門地區(qū)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潘海員仍堅守初心,為老手藝找尋傳承人不懈努力,。 為了留住這門老手藝,,不僅潘海員在努力,思明區(qū)文體出版局,、思明區(qū)文化館等相關(guān)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龜糕印的保護單位,專設(shè)保護資金,,設(shè)立了龜糕印展廳和精品銷售門店,,同時開創(chuàng)文創(chuàng)路線,設(shè)計出具有龜糕印印記的手提袋等文創(chuàng)周邊產(chǎn)品,。 2017年起,,公益培訓班在外圖廈門書城定期開展。受疫情影響,,培訓班只能暫停,,潘海員就將學員帶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傳授雕刻技藝,。潘海員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盼有更多年輕人學習傳承,,不讓傳統(tǒng)雕刻技藝在歲月中消失,。(東南網(wǎng)記者 盧超穎 李奇 劉瑋) |
面對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求新求變,,設(shè)計刻畫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紋,如魚,、銅錢,、蘭花等。同時,,他還應對市場需求,,設(shè)計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餅和心形月餅等造型各異的模具。來自港澳臺地區(qū)和東南亞的客商,、游客常常上門訂購,。
廈門思明區(qū)文體出版局、思明區(qū)文化館等相關(guān)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龜糕印的保護單位,專設(shè)保護資金,,設(shè)立了龜糕印展廳和精品銷售門店,,同時開創(chuàng)文創(chuàng)路線,設(shè)計出具有龜糕印印記的手提袋等文創(chuàng)周邊產(chǎn)品,。
“手工雕刻賦予了作品靈魂,,我們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讓作品更有生命力,,這是機器做不到的,。”——潘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