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2014年末,全省貧困人口623萬,,數(shù)量居全國第一,。根據(jù)“發(fā)展生產(chǎn)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從2016年開始,,貴州進行了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易地搬遷,。一批接一批居住在貧瘠大山里1萬多個村寨的農(nóng)民,,揣著他們的土地使用權證,,攜家?guī)Э诎崛氤擎?zhèn),成為有土地的城里人,。推動這次大搬遷的,,是有組織的國家力量。 離開貧困山區(qū),,住進城市新居,,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這也僅僅是開端,。不但要搬得出,,更重要的是穩(wěn)得住、有就業(yè),、逐步能致富,,而這就是脫貧攻堅的持續(xù)任務,。 貴州省惠水縣縣委書記 萬慶華:過去啊,,從山上搬到山下,不能很好地解決群眾長遠的生計問題,,所以我們新一輪易地搬遷扶貧,,重點往縣城和工業(yè)園區(qū)進行集中的安置。關系到搬遷成敗的就是群眾關心的就業(yè),、就學,、就醫(yī)這么一些問題。 徐明霞以前在外地打工時,,學了一手裁縫手藝,。3年前,貧困的婆婆家享受易地搬遷,,搬進了惠水縣城,。徐明霞回到惠水,還在一家扶貧車間當上了主管,。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群眾 徐明霞:我現(xiàn)在就是很穩(wěn)定了,,我有四千多元(工資),我一下班回去,,就能看得到我家寶寶,,還有我公公婆婆,那就是一家人,,雖然我在里面加班很辛苦,,但是我回去看到他們以后,我就一點都不辛苦,。 惠水縣先后建成8個扶貧車間,,以加工業(yè)為主,。通過培訓就可以快速上崗,吸引了很多貧困家庭的留守婦女?,F(xiàn)在,,跟著徐明霞學裁縫手藝的鄉(xiāng)親越來越多。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群眾 羅芳琴:以前的生活沒現(xiàn)在好,,在家里沒事做,,帶幾個娃,(生活)也不好,。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群眾 陳德云:我房子以前是木房,,一陣大風把我的房子吹倒了。我身體又不好,,賺不到錢?,F(xiàn)在好,現(xiàn)在比以前鄉(xiāng)下好得多,。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群眾 楊清貴:移民搬出大山了,,手提行李住新房,看病就在家門口,,兒童送進新學堂,,戶戶有人去上崗,兩不愁來三保障,,全靠政府扛大頭,。 記者:這是你自己寫的? 楊清貴:啊,,我寫的,。 記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楊清貴:因為我心里高興,,搬來這里以后,,覺得對比家鄉(xiāng)以后,很好,,那么就寫了這首詩,。 僅用三年時間,貴州全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0萬人,,95%的搬遷群眾實現(xiàn)城鎮(zhèn)化安置?;菟仓昧艘椎胤鲐毎徇w群眾1萬7千多人,。 2019年,惠水縣整體脫貧,。搬遷安置社區(qū)中,,已沒有一個貧困戶,。脫貧后的搬遷群眾,對醫(yī)療,、教育條件的改善更加關注,,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脫貧攻堅持續(xù)的任務,。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群眾 楊清貴:原來我們的生活,,在我們家鄉(xiāng),大大小小的病要跑到18公里的地方去買藥,,搬來這里以后,,人不舒服,我立馬幾分鐘就到醫(yī)院,。 惠水縣搬遷社區(qū)醫(yī)院,,對搬遷來的老人推行定期免費體檢,還要逐步為他們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對有慢性病的重點人群,,開展一對一的健康管理上門服務。 惠水縣投資1.2億元建成了搬遷安置小學,,選派了一批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對搬遷群眾子女進行單獨的學業(yè)和心理輔導,。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安置小學學生 羅浪微:以前我們的學校特別小,,它沒有操場、美術室,、音樂室,,來到這邊,體育課也有,,美術課也有,,音樂課也有,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學校有社團活動,,我是參加那個葫蘆絲社團,。 從深山走進城鎮(zhèn),是一次命運的轉變,。面對新的生活,,這些從大山走出來的移民,也在適應,,也在學習,。 貴州省惠水縣搬遷安置小學學生 羅浪微:有一次我家來了那些老家的親戚,上廁所就叫我媽媽的名字,,就說這個要怎么沖,,我媽一按按鈕水就沖下來了,,然后我的那個親戚就說,這個好神奇啊,,居然可以沖水,。 貴州省惠水縣漣江街道幸福社區(qū)第一書記 劉雪梅:他們一上來以后,我們就要分批,、分期搞市民化培訓,,包括他的飲食起居,他到社會公共場合的一些習慣,,比如隨地吐痰的問題,,丟煙頭的問題,還有過馬路的問題,,還有怎么教他乘坐公交車,。 短短的幾年,全國有960多萬貧困人口挪離了“窮窩”,,中西部還同步搬遷了500萬非貧困人口,。這,已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規(guī)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