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學熱,,博物館這所“大學校”如何作為,?
2023-08-11 10:42:23? ?來源:東南網(wǎng) 責任編輯:陳思捷 我來說兩句 |
東南網(wǎng)8月11日報道(海峽教育報記者 林密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文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圖) 8月上旬,,包括福建在內,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迎來暑期研學高峰期,。 “太久沒外出旅行了,。今年暑假一定要去打卡博物館!”家長,、孩子們興致高昂,,表達著對汲取文化知識的熱切。 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暑假,,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研學需求,全省147家博物館均策劃了主題多元的假期特色活動,,不少博物館利用自身資源和空間,,推出研學精品線路和資源包,聯(lián)合學校共同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博物館這所“大學?!倍加惺裁矗棵鎸ρ袑W游迅猛升溫,,博物館又迎來哪些挑戰(zhàn),?請看記者一線發(fā)回的報道。 各地博物館迎來“花式打卡” 8日,,福州一中高一學生張鑫和家人一起搭乘飛機前往山西,,開啟暑期旅行。落地后的首站,,便是山西博物院。 “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會先去博物館看看,,這是我們家的旅行習慣?!睆場握f,,“我喜歡中國古代史。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晉國曾在此成就霸業(yè),館內的珍貴文物有4萬多件,,青銅,、玉器,、石刻都很有特色。我十分想去看看,?!?/p> 張鑫告訴記者,暑假以來,,他班上已經(jīng)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打卡過省內博物館,。 在泉州市民俗文化展示館內,學生正在參觀古代青銅編鐘,。 7月上旬,,八年級學生羅梓航和幾個同學在高溫暴曬、揮汗如雨的天氣里參觀了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這些手寫作業(yè)好工整,、好漂亮!”見到百年前馬尾船政學堂學生的手繪圖及筆記,,這些初中生發(fā)出了贊嘆的聲音,。 記者從省文旅廳博物館處了解到,為實現(xiàn)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fā)展目標,,十年來,,我省新建擴建國有博物館36家,國有博物館增加6家,,非國有博物館增加36家,。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館147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04家,,非國有博物館43家。 在博物館主題內容設置上,,融入了“?!蔽幕⒓t色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閩都文化,、茶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建成了福建民俗博物館、古田會議紀念館、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文化博物館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博物館。 這些類型豐富多樣,、主題多元的博物館,,為群眾打卡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更為學生群體在暑假中放下書本,、走進社會中去親身實踐提供了好去處,。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吳秋雯介紹,暑假期間,,該單位“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等展廳平均每天吸引3000多人次進館參觀,。為豐富參觀者的體驗,博物館還組織學生一起重溫鄭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了解中國輝煌的航海史并手工制作地球儀,,踏尋鄭和的足跡。 “中國古代瓷器上常有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裝飾,這些紋飾的作用只是為了裝飾嗎,?背后蘊藏著中華民族怎樣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9日上午,講解中國古代瓷器發(fā)展歷程的廈門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面前,,圍著一群聚精會神的小學生,。 暑假期間,該博物館針對學生群體已經(jīng)開展了多種研學項目,,其中“三千年前的長江之旅”和“瓷上的風景”兩個系列特別火爆,。 據(jù)介紹,該博物館以近年來引進的外展題材為依托,,每半個月就會為青少年推出一期“開啟溯源中國歷史,、探尋中華文脈”的博物館研學之旅。不僅如此,,該博物館還聯(lián)合廈門市政協(xié)文史學委,、思明區(qū)教育局推出“博史鑄今 傳承不息——文博思政課”夏令營,吸引不少學生報名,。 在南平市建陽區(qū)“建本”文化展示館內,學生體驗雕版印刷技藝,。 9日,,福建博物院,“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中國白·向世界”等展廳里人頭攢動,來自省內外的大小游客或駐足凝望,,或細聽講解,。 在接受記者隨機采訪時,超過一半的家長表示“不是第一次帶孩子逛博物館”,,一些孩子甚至帶著自制的打卡本,,記錄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博物館和最喜愛的文物。 變“走進”博物館為“愛上”博物館 走進廈門市思明區(qū)前埔社區(qū),,這里的孩子大多對廈門市博物館尤為熟悉,。 前埔社區(qū)是廈門市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shù)量較多,,這些孩子存在放學后無人看護等問題,,社區(qū)內用于建設“第二課堂”的社會教育資源也相對缺乏。 2019年底,,廈博志愿服務隊組織策劃了“為城中村的孩子點亮歷史的星空項目”,,立足廈門市博物館資源,結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知識結構和需求,,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閩臺民俗、廈門革命史等主題,,精心設計項目內容,。以量身定制“廈博課堂”、實地參觀文物遺址,、策劃專題夏令營等多種形式,,豐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化生活,增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開闊眼界,。 在永安市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學生們參觀館內珍藏的紅軍標語,,認真傾聽講解員講述紅色故事,。 讓青少年了解傳統(tǒng)文化、愛上傳統(tǒng)文化,,是博物館的重要責任,,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責任。 當“研學熱”回歸常溫,,如何吸引越來越多的孩子從“走進”博物館變成“愛上”博物館,?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印發(fā)意見,,指導各地各校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福建大膽探索,以省博物院等一批博物館為代表,,攜手學校推進館校合作,,通過主題策展、項目式學習,、博物館課堂,、博物館進校園等方式,將博物館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 今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設在福建博物院。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們化身小小策展人,,策劃了“尋味絲路”展覽,。展覽分三個模塊,聚焦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番薯,、茶,、糖,通過研學的方式完成了“番薯的大冒險”“遇見神奇的樹葉”“幸福感的‘魔法師’”等展覽內容,,吸引了眾多游客,。 這一批孩子成為展覽的貢獻者、合作者和創(chuàng)造者,,讓原本“參觀者”這一角色成為主動的“輸出者”,。談及這一探索的意義,福建博物院社教部主任陳梓生認為:“因為展覽本身擁有多種敘述角度和呈現(xiàn)可能,,我們也期待能從孩子的角度解碼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夏天,,位于廈門鼓浪嶼的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加入“鷺島少年文化實踐聯(lián)盟”,,與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華僑文化展館,、何厝小學,、群惠小學、思明小學,、梧村小學,、故宮小學、人民小學成為聯(lián)盟合作伙伴,。7月4日,、6日,首期聯(lián)盟夏令營的60名高年級學生代表前往這里,,體驗數(shù)字化社教課程《鼓浪嶼上“曉”世界》,,走進鼓浪嶼這座歷史文化社區(qū),,探索歷史建筑,、踏尋名人足跡,、閱覽文化瑰寶。 在福建博物院內,,“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吸引了不少小學生前來觀展。 作為故宮博物院在地方設立的第一個主題分館,,該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以來的外國文物,。據(jù)介紹,依托“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項目,,該館已與廈門市六區(qū)近20所中小學校達成持久的合作機制,,共同開展館校共建。 這并非踐行“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理念的孤例,。廈門市博物館也在致力于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 據(jù)了解,該博物館與思明區(qū)教育局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與11所中小學分別建立“校外教育基地”“中小學思政教育基地”共建關系,,為學生們開展“特色課后延時服務”“文博思政課”兩個方向的教育項目。該博物館編輯的《文物廈門》《閩南民俗過臺灣》《廈博未成年人講解詞》等書籍進入學校成為鄉(xiāng)土教材,、校本教材,。 此外,越來越多的老師也意識到借助博物館資源學習的重要性,。上個學期,,福州教育學院附屬小學語文教師胡媛媛就嘗試讓學生走進商務印書館福州分館,通過“博之旅”研學計劃表幫助學生梳理“我的困惑”和“我想研究的問題”,,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充分感受文化魅力,。 “博物館學習是以博物館藏品和衍生文化資源為主線,,開展的一種集中體驗式的教育實踐活動,是課堂的載體或延伸,。它集學,、玩、悟,、思,、用于一身,是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程建設實踐研究指引下的主題式學習,?!焙骆抡f,,“從學生的完成情況來看,給了我很大驚喜,!他們收獲滿滿,,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動手實踐能力提升不少,整體思維,、實踐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在泉州,,世遺古城魅力的載體除了前述的福船,,還有馳名中外的德化瓷器。為了彰顯“世界遺產 德化窯址”風采,,推進泉州市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德化縣文旅局推出了“邂逅世界瓷都 探尋世遺風采”主題游學征文,吸引同學們走進德化白瓷博物館等地,,進行材料學習,、故事探尋等,以當中獲得的見聞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 “博物館的文物并非塵封的古董,,是沉默的瞬間、是凝固的歷史,。當你去了解每一件展品,、了解它背后的歷史,它就是中國古代史的縮影,,所以說我現(xiàn)在的歷史學得特別好,。”泉州學生許馨月已經(jīng)在海交館里當了8年的義務講解員,,她興奮地和記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更好發(fā)揮博物館在研學中的作用 對于今年暑假博物館的“爆棚”現(xiàn)象,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游客太多,,也不甘流于‘走馬觀花’”,。多數(shù)家長認為,博物館成為孩子們暑假的好去處,,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好現(xiàn)象,。當少兒、青少年逐漸把目光轉到富含“文化養(yǎng)分”的博物館時,,延續(xù)“博物館熱”,,讓博物館持續(xù)在青少年群體當中火下去具有重要意義,。“博物館的豐富蘊藏不是一次兩次的打卡就能領悟,,只有真正全年無休地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為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加分,?!眮碜陨綎|的游客王清芳說。 不過,,采訪中不少游客也坦言,很多博物館平時接客量不算大,,在暑假研學潮面前,,遭遇不少尷尬。 家長帶著孩子利用暑假到福建博物院觀展,。 “游客太多,、館內講解人員忙不過來,我們又剛好沒提前做功課,,所以只能走馬觀花看一遍,。”來自浙江的游客劉樂樂說,?!耙恍┍镜芈眯猩鐩]有深入研究中小學生特點,有的導游就是從網(wǎng)上摘抄點內容‘現(xiàn)學現(xiàn)賣’,,講解的內容無法吸引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自北京的游客劉聰說,。 專家指出,,博物館和一般景點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長久以來博物館在旅游市場當中的存在相對靜態(tài),,面對研學熱,需要迎接三重挑戰(zhàn)—— 首先,,博物館普遍缺乏專業(yè)從事研學教育實踐的人才,,對于如何將館內文化內容“轉化”成旅游產品并不在行。 其次,,研學旅游產業(yè)鏈并不成熟,,偏遠一點的博物館周邊就餐、住宿等接待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導致博物館研學“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弱者愈弱。 第三,,博物館研學尚未真正建立一套多維,、開放、科學的評價體系,,研學效果缺乏專業(yè)評估和制度性檢測,。 有鑒于此,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副館長潘志芳的思考引人深思,。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是鼓浪嶼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生動樣板之一,,這座由救世醫(yī)院及護士學校舊址改造而來的歷史建筑,經(jīng)過修繕保護后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累計展出近400件故宮博物院的異域珍藏,,成為參觀者了解中外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潘志芳認為,,進一步深化文物,、文化遺產的數(shù)字闡釋,加強數(shù)字化建設,,擴大科普范圍勢在必行,。“比如繼續(xù)深化數(shù)字社教課程開發(fā),,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挖掘更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拓寬公眾教育受眾面,;搭建空中課堂,,在新展開幕期間、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法定節(jié)假日期間開展直播講解接力活動,為廣大的線上觀眾提供優(yōu)質的科普視聽內容,;進一步優(yōu)化官方網(wǎng)站,、宣教號、短視頻等新媒體賬號的內容運營,,通過撰寫科普文章,,開辟有聲類媒介(音頻)節(jié)目等學生群體更能接受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提升文化科普教育的影響力,。” 利用數(shù)字媒介等多種方式更大范圍傳播高質量的博物館知識,,讓博物館更“接地氣”,、離群眾更近,,也正是眾多游客所期盼的。 “希望博物館能根據(jù)青少年群體認知規(guī)律,,利用歷史文化優(yōu)勢,,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精心研發(fā)有地域特色,、歷史特色的精品活動項目,;創(chuàng)造誘導和強化學習過程的條件,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手段,,如陳列,、講解、多媒體演示,、冬夏令營,、知識競賽、手工制作等,,增強博物館教育的吸引力、趣味性與互動性,,提高教育成效,。”來自臺灣的游客劉東辰說,。 “博物館為新時代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福州市陳祥德育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福州格致中學保福校區(qū)副校長陳祥認為,,作為文化的“儲存卡”和歷史的“解碼器”,博物館承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既賦予了豐富的知識內涵,又是一種五育融合的教育過程,,讓孩子們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思考未來,,“我們要通過多樣化的項目設計,以參觀導覽,、主題講座,、主題研學等載體,引導參觀者思考,,促進他們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在福建戴云山生態(tài)博物館內,,同學們運用數(shù)字4D投影,、VR互動技術體驗大型生態(tài)場景,直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如何用好博物館這所“第二學校”,?省政協(xié)委員,、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校長方曉敏認為,文物承載著地域文明,,用好博物館資源,,應讓文物“活”起來,“在校內打造博物館項目化研學,,從碎片化式文物知識學習走向博物館資源,、實地資源與學科學習統(tǒng)整的項目化學習。在校外打造‘文物知識學習圈’,,以擴展學生多場景,、多角度的學習范圍,通過多種方式盤活文物古跡,,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思,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力,、認同感”,。 她建議,將科技與文物融合,,通過科技賦能,、文化鑄魂,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打破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在校內建設“智慧文物館”,與校內的互動魔屏,、VR體驗區(qū),、“云”藝術館等多場景模擬設備有機結合,實現(xiàn)文物歷史資源開放共享,,讓文物走向線上,,也真正走向學生。 (文中未成人均為化名)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