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專家教你這樣調整自己
2020-08-07 11:35:4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許麗蓉 我來說兩句 |
8月5日上午10時,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辦,,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承辦的“我聽醫(yī)生講科學”欄目在線開播,。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醫(y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y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么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jié)的小技巧。 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給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還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彭國球表示,,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類,。 第一,,睡眠障礙。很多人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節(jié)奏,,導致睡眠質量變差,。也有人受到左鄰右舍的影響,,個人生物鐘發(fā)生改變,,睡眠節(jié)律打亂了,。 第二,焦慮,。疫情早期,,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不太了解,產生了很多恐慌情緒,。還有人因為面臨失業(yè),、收入減少、孩子不能上學等原因導致焦慮,。焦慮在情緒方面的具體表現為:心里不踏實,、心情七上八下像“坐過山車”;很難靜下心來,,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身體方面出現呼吸困難、唉聲嘆氣,、肢體僵硬等情況,。 第三,抑郁,。特別是以前有過焦慮或抑郁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間復發(fā),出現情緒低落,、悲觀絕望,、食欲下降、體重下降,、月經不調,、大小便異常等癥狀。如果癥狀持續(xù)半個月以上沒有好轉,,一定要到醫(yī)院及時尋求幫助,。 如何判斷心理是否生病了? 彭國球表示,,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有疾病的治療都與心理有關,。作為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維護需要很多因素,,因此值得大家關注。 生活中,,很多人偶爾會出現睡眠不好,、頭疼、肩膀痛,、胃腸不好,、呼吸不暢等癥狀,但是體檢卻沒有任何問題,,這些多是由心理疾病導致的軀體化癥狀,。此時需要通過明確的診斷,對心理狀態(tài)做出較全面的評估,,進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判斷自己和家庭成員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呢,?彭國球指出,,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比如自己跟以往相比有什么明顯的變化,?跟周圍人相比有什么明顯變化,?如果情緒、人際關系,、性格,、睡眠方面變化很大,出現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心慌等身體不適的癥狀,,很可能是因為過度焦慮導致的身體反應,。身體和心理是密切相關聯的,大腦會影響人體器官的功能或狀態(tài),,身體也會影響大腦神經的功能或狀態(tài),。 生活中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調節(jié)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呢,?彭國球表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建議人人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健“心”方法,,比如找朋友傾訴、運動,、舞蹈,、瑜伽、正念,、唱歌,、音樂,、美術、旅游等,;其次,,對自我和家庭發(fā)生的事情、對周邊的人和事要有合理正確的認知,;最后,,學會感知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時常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今天的情緒怎么樣?哪方面需要改進,?哪方面有所改進,?從而進行適當的調節(jié)。 呼吸訓練是一種最有效的健“心”方法之一,,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姿勢坐著或站著,,平靜地做幾次自然呼吸,然后進行有意識的深呼吸,。根據自身情況,,深呼氣后深吸氣,憋氣保持三秒鐘左右,,再把氣呼出來,,再憋氣保持三秒鐘左右,一般如此重復3~5次就會感覺到放松了許多,。隨后放慢呼氣和吸氣的節(jié)奏,,重復幾次后心會越來越平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閉上眼睛或眼睛看著鼻尖,,吸氣時雙手握拳盡量慢慢緊張起來,憋住氣保持一會兒,,呼氣時雙手慢慢放松,,再保持一會兒,再重復幾次,。 如果四肢無力,、無精打采,可以在原地蹦蹦跳跳,;可以坐著,,兩手十指交叉舉過頭頂,掌心向上,,盡最大力量向上撐,,同時眼睛看向雙手大拇指和食指構成的三角形,,快速用鼻呼氣、鼻吸氣3次,;然后,,雙手放在脖子后面、掌心向前,,雙手肘部向后用力,,打開雙肩,十指交叉的雙手向前用力,,眼睛看向前方,,快速鼻吸氣口呼氣3次;接下來,,雙手十指交叉放在臀部后方,、掌心向下,挺直雙上肢,,雙肩下沉,,快速鼻吸鼻呼3次、鼻吸口呼3次,、口吸口呼3次,;最后雙手十指交叉放在胸前或腹前,口快速吸氣,,鼻慢慢呼氣3次,。這樣呼吸練習后,大腦和血液的氧含量會增多,,全身肌肉激活,,能夠有效調節(jié)情緒低沉,增加活力,。 最后,,彭國球表示,建議大家多學習或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不僅能夠加強對自己或別人的了解,,還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危機,,有利于個人成長和快樂,。 受訪專家: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醫(y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yī)師彭國球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