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育桃李 教海鑄師魂——
安溪縣龍涓鄉(xiāng)內(nèi)灶小學陳瑩煌老師事跡材料
2019-08-27 16:15:37??來源:東南網(wǎng)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陳瑩煌,,男,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1997年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該老師發(fā)揮共產(chǎn)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人師表,,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樂于奉獻的精神,。他勤懇認真,責任心強,,將一腔的熱血撲灑在邊遠,、貧困山區(qū)的教育工作上,特別關愛山區(qū)小學的寄宿學生,。他一方面率先垂范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積極開展示范課,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教學成績顯著,;一方面他耐心細致地做好寄宿生的管理工作,,把學校辦成寄宿學生溫馨的“家”,深受學生,、家長,、同事的好評。任教以來,,他多次獲得表彰,,2011年9月被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省教育廳,、省總工會授予“福建省師德標兵”,;2014年9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2016年度獲泉州市“最美教師”提名獎,;2016年9月被安溪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安溪縣教書育人模范”。 一,、立足山區(qū),,擔任群眾的貼心老師 陳老師自師范畢業(yè)后,主動請纓到離安溪縣城80多公里,,離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5公里的貧困山區(qū)龍涓鄉(xiāng)內(nèi)灶小學任教,,當時通往內(nèi)灶村的道路是單車道的泥土路,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根本沒辦法騎車,他都是走路上班的,,一走就是九年,,直到2006年道路才硬化。二十一年來,,該同志以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態(tài)度出色完成本職工作,,以校為家,。那時的內(nèi)灶小學校舍破爛不堪,冬天寒風刺骨,,春天多霧潮濕,,地質(zhì)隱患多,教學設施簡陋,,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很多老師到此任教一兩年就選擇了調(diào)動,但陳瑩煌同志一待就是二十一年,,他有好幾次可以到平原校任教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當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申請調(diào)動時,,他常說:“山區(qū)的孩子樸實、可愛,,他們更需要呵護與教育”,。他21年如一日,不但從不曠工誤課,,而且全身心撲在工作上,,走遍全村的家家戶戶。因為他待人熱情,,為人誠實,,因而學生有困難主動找瑩煌老師,,家長有困難主動找瑩煌老師,困難問題都能得到圓滿解決,,故被村民譽為“群眾的貼心老師”,。 在這么偏僻的邊遠山區(qū)學校,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留住老師”的問題,。前幾年,,陸續(xù)招來幾位年輕教師,可學校與最近的搭車點整整有7公里的路程,,搭車很不方便,,怎么辦?每周周末或每逢節(jié)假日,,陳瑩煌就當起了義務接送員,。學校最遠的老師來自莆田,每回陳瑩煌都親自把她送到漳州或泉州動車站,,目送著她安全坐上動車才離開,。陳瑩煌總是說,人家大老遠來到我們大山里頭工作,,回去一趟不容易,,盡量為她們提供一些方便,好讓她們安心地留在山里工作,。 二,、關愛學生,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內(nèi)灶村地瘠人貧,,經(jīng)濟落后,,曾是市級貧困村,輟學現(xiàn)象容易發(fā)生,。關注貧困學生成了陳瑩煌同志的“家常便飯”,。如陳某霞同學,由于父親殘疾,,母親和弟弟因車禍去世,,家中還有年過八旬的爺爺奶奶,家庭貧困,,陳老師常常到她家去家訪,,與她談心,從生活上和學習上關心她,,上學期開學初,,陳瑩煌就走訪了幾個貧困學生,一個就是陳某霞,還有一個是陳某隆,,他也是單親,,父親長期在外,沒有負起疼愛子女的責任,,三個孩子靠爺爺奶奶撫養(yǎng),,爺爺奶奶身體又不好,生活貧困,,看到這種情況,,陳瑩煌的心很難受,就一一給予資助,,雖然不多,,但他只想讓這些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長,,能把書讀好,。 多年前,班里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腿疾的學生,,她叫陳某彬,,每天上學她都要靠父母親背來背去,父母沒空,,她就自己爬著來上學,,從不遲到、缺課,。聽課最專注的是她,,笑容最燦爛的也是她。每當同學們歡呼雀躍地去上體育課的時候,,她總是默默地爬到椅子上把黑板擦好,,然后靜靜地坐在教室里看書寫字。從那燦爛的笑容里你看不出一絲抱怨,,從那爬的腳步里你找不到一絲軟弱,。然而再堅強的靈魂也渴望集體的溫暖,當陳老師得知同學們竟然因為她腿腳不便個人衛(wèi)生打理不好而疏遠她,、奚落她,,使她幾乎輟學的時候,陳老師的心隱隱作痛,。心想必須為這孩子做點什么,,因此陳老師特別安排了一次話題作文,,并就此展開了討論,。課上陳某彬同學的一番心靈表白讓所有同學慚愧不已。從此同學們便自發(fā)地幫她提書包,下雨天父母沒來接她,,陳老師和同學們就輪流背她回家,。有一次,當陳老師周末返校時看到宿舍門口躺著一包東西,,還有一張字條,,上面是陳某彬清秀的筆跡:陳老師,端午節(jié)到了,,這是自己做的粽子,,請您嘗嘗。老師,,謝謝您,!陳老師的眼眶濕潤了,多么好的孩子,!多么堅強的靈魂,!是你讓陳老師懂得了怎樣做一名好老師,讓陳老師懂得了在平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堅持,。 此外,,陳老師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耐心誘導,積極開展興趣小組活動,,他常年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節(jié)假日指導學生練習書法,,學生用的毛筆,、紙、墨水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購買的,,學生不用花任何費用,,學生參加各級競賽,取得優(yōu)異成績,。其中,,從2008年至2018年期間,先后有30多位學生獲得縣級及以上的獎勵,,有100多位學生獲得中心學校的獎勵,。 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zhì) 陳老師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刻苦鉆研業(yè)務,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教學能手,。他率先垂范,,認真學習新課標和教學理論知識,在日常教育教學科研中,帶頭上好教學研討課,,他多次開展鄉(xiāng)性教研活動觀摩課,,效果良好,積極積累教學經(jīng)驗,,撰寫教學論文,,有20篇論文獲縣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的獎勵,有60多篇論文獲得中心學校的獎勵,。備,、教、批,、輔等教學工作一絲不茍,,不僅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還進行分層次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關注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其任教學科教學質(zhì)量不斷提高,,教學成績優(yōu)異,,多次名列中心學校前茅。 四,、精心呵護,,當好寄宿學生的“保姆” 多年來陳老師擔負學校寄宿生管理工作,是一名好“保姆”,。內(nèi)灶村山高嶺峻,,地形分散,自然條件差,,經(jīng)濟落后,,是全市有名的貧困村,全村有2800多人口,,分散在8個自然村落,,最遠的離學校十多公里,學校每年有寄宿生120多人,,寄宿生中,,還包括學前班、一年級等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同學,,管理難度大,,孩子遠離父母,剛開始還很不適應學校生活,,常??摁[,。如新寨角落的陳某坤同學,剛開學的第一天晚飯后就哭鬧偷偷跑回去,,陳老師立即打著手電筒,步行幾公里把他追回來,。因此,,新學年開始,陳老師就對寄宿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關心鼓勵并幫助他們,。為了使他們早日適應寄宿生活,感受到學校是他們溫馨的家,,進得來,,留得住,生活得好,,他一是做好一天三查宿舍,,特別是晚間巡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與寄宿生談心做好心理輔導,由于管理工作做得細做得活,,寄宿生形成了比,、學、趕,、幫的良好風氣,;二是完善宿舍的生活設施,精心布置宿舍,,使寄宿生宿舍充滿溫馨,;三是做好宿舍文化建設,把報紙,、圖書分發(fā)到每一宿舍,,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親自輔導棋藝,、書法、畫畫等興趣小組,,每天放學后,,操場到處都有寄宿生的歡聲笑語,每個寄宿生臉上都洋溢著甜蜜的笑容,,沐浴在學校這溫暖的大家庭的陽光中,;四是陳老師經(jīng)常為寄宿生排憂解難:多年前,,該校多數(shù)寄宿生的菜還是自帶,幫學生熱菜和學生一起用餐,,給年齡較小的同學喂飯,;每到寒冬,天氣太冷了,,晚上他經(jīng)常親自下廚,,煮米粉湯給寄宿生吃;幫助指導小的同學他們疊被子,,給小同學洗臉洗腳,。 新寨角落的一位家長,家庭經(jīng)濟不好,,他的孩子最大的十歲,,最小的六歲,由于他們夫妻長期外出打工,,家里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都寄宿,上學,、回家都是走路的,,看著孩子好可憐,陳老師常常接送他們,;記得好幾次,,陳老師看見他們赤著腳走路,一問知道是拖鞋破了,,就買拖鞋給他們穿,;2017年9月2日晚上七點左右,六歲的小同學走到陳老師身邊說:“老師我餓了,,我要吃面,。”陳老師馬上到廚房煮了一碗面給他吃,,看著小同學把那碗面吃完,,會心地向陳老師一笑,此時的陳老師真正體會到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真?zhèn)ゴ?。每逢季?jié)變換,天氣突變,,及時幫助他們增減衣服,;每當學生病了,他都要親自把學生帶到村診所看??;長兜角落只有兩個寄宿生,,離校又有十公里遠,家長又常外出打工,,時常沒空來接孩子,,每當周五放學后他就把那兩個學生送回去,等到萬家燈火時才疲憊地回到學校,,家長們感激不已,,他們說:“學校這么關心學生,我們把孩子交給學校,,一百個放心!”……,。因此學校于2009年1月被安溪縣教育局授予“寄宿制小學管理先進學?!薄?/p> 如果孩子是花,,那么他就是雨,,滴滴滋潤孩子純潔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樹,,那他就是太陽,,縷縷陽光伴隨孩子的成長。他是一位貧困山區(qū)的教師,,他心甘情愿把一生放在教育這塊沃土上辛勤地耕耘,,播灑希望的種子,期待收獲的明天,。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