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走轉改”活動心得體會
2012-05-11 11:32:58? ?來源:福建記協(xié) 責任編輯:黃麗紅 我來說兩句 |
從2011年8月“走轉改”活動部署至今,一晃8個月過去了,。這8個月中,按照領導的統(tǒng)一部署,,我和攝制組一起,,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拍攝采訪了許多真實,、感人的故事,,也得到了很多啟發(fā),頗有感觸,。 一,、 “走轉改”是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好途徑 作為一線節(jié)目人員,,我們實際上每天都在電視臺最基層的地方工作學習。從1998年進入電視臺開始,,我始終在節(jié)目一線,。1998年九江抗洪搶險現場拍攝、2003年“小湯山”非典報道,、三峽移民,、中國帆船首航西沙、2006年連戰(zhàn)回漳州祖籍地祭祖報道,、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拍攝,、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1年“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等等,,這些重大的新聞戰(zhàn)役都留下了我的足跡,。長期埋頭于一線,理論性的學習就容易疏忽,?!白咿D改”的歷程,幫助我破解新聞工作中的一大難題,。 這次針對新聞單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部署,,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可謂是深入人心,。在中央精神的指示下,,我認真學習了“走轉改”活動的有關精神,覺得這項活動切中了當下新聞媒體浮躁,、虛假的弊病,。2003年5月20日凌晨,外省一名記者偷聽110信息,,憑借現場嘈雜的聲音主觀臆斷現場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聚眾械斗,,在未去現場采訪和未聽到一聲槍響的情況下,寫下了“百人群毆,,警察鳴槍”的報道,。報道刊出之后,30余家網站給予迅速的轉載,,一時之間鬧得滿城風雨,,人心不穩(wěn)。其實要戳穿這一虛假新聞事件并不難,這么多的媒體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缺乏的是下基層,、調查事實、了解真相,。如果媒體能夠認真學習領會“走轉改”的精神,,相信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就不會出現類似的虛假現象,。類似的教訓告訴我們,,不管是在新聞節(jié)目還是社教類節(jié)目,都不能閉門造車,,下基層,,到第一現場,認真調查事實真相有多么的重要,。 二,、 “走轉改”是新聞信息真實準確的保證 近幾年,假新聞屢禁不止,,究其根源是新聞媒體內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偏差,。對于電視臺來說,為了片面追求收視率,,制造轟動性效果,有些記者看待問題比較片面,,調查又不夠深入,,致使新聞事實本身產生了偏差。比如國內某知名欄目播出了這樣一個專題節(jié)目,,內容大概是街上出現了一條形狀像熊貓又像狗的動物,,記者明知這僅僅是一條寵物狗,經過發(fā)型師修理后,,看上去像熊貓而已,。但為了片面追求收視率,他硬是把觀眾引向了熊貓,,并提出了多種猜想,。最終結論揭曉后,觀眾大呼上當,。此類現象層出不窮,,根子還是在媒體自身思想不正,忘記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這一真理,。 如何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準確,,需要一線記者、后期把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今年3月,,《發(fā)現檔案》播出了一期節(jié)目《探秘黑牙村》,,報道的是安溪縣城郊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出現了大量黑牙齒現象。對此事,,網上大肆炒作,,甚至說這一帶村民,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深受其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本著真實準確的原則,,我們攝制組來到村中實地調查采訪。為此,,我們還專門邀請了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地質專家詹玉亭教授與我們同行,。經過了一個星期的實地考察,我們發(fā)現黑牙現象確實比較嚴重,,但村里一半人會,,一半人不會。詹教授經過檢測得出結論,,村中的水一半氟含量超標,,而另一半則正常。村民們聽從了專家的意見,,將氟含量超標的水井封死,,引進自來水,而氟含量正常的水井則繼續(xù)使用,。正是這種真實準確權威的報道,,才使得社會各界、當地村民對此事有比較客觀的了解和判斷,,避免了不理智的恐慌,,促使村民用上干凈的飲用水,保障了他們身體健康,。 |
相關閱讀:
- [ 04-13]發(fā)揚“走轉改”精神深化“走轉改”活動研討會發(fā)言摘要
- [ 03-31]劉云山談新聞戰(zhàn)線“走轉改” 要真實反映群眾要求
- [ 03-26]發(fā)揚新聞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 [ 03-16]"走轉改"活動報告團將赴各地宣講 首場走進北大,、清華
- [ 03-16]鏡頭對準基層話筒伸向群眾 葉重耕要求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