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專題> “走基層 轉(zhuǎn)作風 改文風”活動> 基層親歷
> 正文
扎根群眾,,學習民間智慧
三、改文風更提高語言魅力
近幾年來,,本報一直在提倡要轉(zhuǎn)變文風,。正因為有了龍巖體驗生活的機會,記者也找到了更好的文風和語言,。
龍巖是客家的發(fā)祥地之一,,客家人樸實、熱情,,而又好客,,反映在他們待人接物上,語言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導報記者注意觀察,,客家人和經(jīng)商的商人相比,,他們的語言樸素,天然,,簡潔,,盡顯誠懇。
如果新聞報道也能用這樣的語言風格,,不是一樣具有感染力嗎,?
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本報記者首先想到了白描的手法,。中國文學史上的白描手法,,早已有之,在詩歌,、戲曲里面運用純熟,,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白描手法同樣可見,。個人以為,,這與取自民間的語言表現(xiàn)有很大關(guān)系。
于是,,在一篇關(guān)于“龍巖最危險的橋”的報道的采訪上,,本報記者注意觀察經(jīng)過這座最危險的橋的龍巖市民的心態(tài),他們每天要小心翼翼地過橋,,有點習慣,,但習慣的背后,是一種無奈,。
成稿過程中,,記者一氣呵成,以從客家文化中感悟到的群眾風格和語言方式,,將最危險的橋通過語言要素的組合展現(xiàn)出來,,沒有太多的修飾,卻絲絲相扣,。因為這篇稿件,,本報記者獲得了報社內(nèi)部頒發(fā)的“最佳文本獎”。
正是因為有了接觸群眾經(jīng)歷,,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使我們的報道拉近了和人民群眾的距離,,使群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著力提高了向群眾宣傳的本領(lǐng),。
相比于書生的高談闊論,,在走進群眾中本報記者學會了“短、新,、實”的清新文風,,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相關(guān)新聞
- 2011-09-01“小神龍”回家——閩清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表業(yè)民企回歸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轉(zhuǎn)移受災群眾到避災點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不讓一人留在危房里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千年海堤”嚴陣以待
- 2011-08-31親歷“南瑪都”:抗臺風巡邏隊加固停靠船只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道路客運未出現(xiàn)旅客滯留
- 2011-08-31“南瑪都”將帶來長時間降水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