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巨瘤手術誕生捆扎新療法
1975年2月,大地還在冰凍之時,。三個人走進第二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兩名大夫攙著一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挺著大肚子,,有過于十月懷胎的婦女,,進門就說慕名來找“神醫(yī)”吳孟超,。
見到吳孟超,,那名男子就想跪下,,哀求著:神醫(yī),救救我吧,!
一問才知,,病人叫陸本海,是農民,,特意從安徽千里迢迢趕來,。8年前,陸本海肝上長了個瘤,,有拳頭大小,。當地醫(yī)生一檢查,直徑有4厘米,,診斷為癌,,便對家屬說:病人想吃什么就買什么吧。
陸本海心灰意冷,,兩年過去了,,還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來越大,。陸本海到另一家醫(yī)院去檢查,。大夫做了穿刺,結果出血不止,。大夫立刻停止穿刺,,封住了傷口。之后這么多年,,陸本海成了個“孕婦”,,身心交瘁,痛苦萬分,。
吳孟超當時做了仔細的檢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敲起來“梆梆”作響,。再進一步檢查,,診斷為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這么大的血管瘤,,吳孟超從未見過,。國外把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稱為“巨大”,美國一家腫瘤研究所遇見的一例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25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陸本海的腫瘤已大大超過美國那個病例,。把病人推出去,,有很多理由,頂多落一個責任心不強,,不會對醫(yī)術和身名造成影響,。
不能見死不救?!搬t(yī)生就是要把病人一個個背過河,。”裘法祖老師的教誨在吳孟超耳邊響起,。再大的風險也要承擔,!
吳孟超詳細了解了病情,做到情況明,,漸漸堅定了決心,。他制定了手術方案:思路清晰、方案嚴謹,、對策周密,,把手術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全部估計到,并做了應急預案,,以保萬無一失,。
院領導更加重視這次手術,成立了九個協作組:指揮,、參謀,、手術、麻醉,、內科,、輸血、特護,、后勤,、聯絡,共40多人配合這次手術,。這天早晨,,吳孟超神情自若地來到手術室,用皂水和刷子從手指手掌一直刷到手臂,,一遍兩遍三遍,;沖洗,一遍兩遍三遍,,然后輕挑手術服的衣領,,向上一拋,,待下落時,雙手順勢鉆入雙袖,。站在背后的護士立刻系好背帶,。所有手術人員各就各位,準備就緒,。第二軍醫(yī)大學政委也來到手術室,,現場督戰(zhàn),。手術室里,吳孟超在做最壞的準備:先把橈動脈切開插管,一旦出現不測,,正常輸血不行就準備動脈加壓直接輸血,。
8時25分,手術開始,。一向穩(wěn)準快的“吳氏刀法”今天慢了,。他先在腹部開了一個小口兒,探看腫瘤情況,,診斷正確,。然后隨探隨開,看腫瘤,,尋辦法,,更是為了病人少受開刀之苦。吳孟超的目光習慣性地不時向上看著天花板,。隨著腫瘤的探明,,刀口也越開越大,從腹腔一再上移,。吳孟超果斷地說:取掉第六根肋骨,。
腹腔完全打開了,顯露出一個巨大的紫紅色腫瘤,,泛著藍光,,隨著呼吸上下起伏律動。在場的醫(yī)生護士別說碰,,連看一眼都毛骨悚然,。血管瘤就是血管上長的瘤,里面外面被血管包圍,,充滿了血,。像一個血包,碰到哪兒,,稍有不慎就會破,,出現大出血,。吳孟超的手術刀要把長在腫瘤上的眾多血管切斷結扎,一根根切,,一根根扎,,再把腫瘤與肝一點點剝離開來。
腫瘤在考驗著信心耐心,,考驗著體力意力,。汗水從吳孟超額頭洇出,護士馬上蘸干……時間一分一秒地在吳孟超手尖滑過……從日出到日落,。
天黑了,。外面正是天寒地凍之時,而手術室一片溫暖,,無影燈顯得格外明亮,。
腫瘤與肝臟剝離開來。
吳孟超說:腫瘤太大,,搬不動了,,誰在下面接一下。
年輕力壯的助手說:我來,。
最后一刀切了下去,,那個巨大的“紫色怪物”從腹腔脫離出來。
小心,,接住,。吳孟超叮囑著。
助手雙腿一弓,,站好了馬步,,雙臂較力,接住了狀如馬蜂窩般的大瘤子,。
吳孟超說:快去測測,。
腫瘤63×48.5×40厘米,重達18公斤,。
手術室的表針指向20時35分,。53歲的人,在手術臺上整整站了12個小時,,此時沒有一絲疲倦,,興奮異常。
吳孟超一再叮囑護士:護理一定要跟上,。
吳孟超在病房盯了一周,。11天后,陸本海就能下床,,體重長了15斤,。一個半月后出院,,回家務農,一直活到現在,。
這個腫瘤的重量至今保持著世界紀錄,。有專家說:別說是30多年前,就是現在,,這個手術的難度也是大得可怕,。
這次手術的成功使吳孟超發(fā)明了捆扎治療血管瘤的新方法,臨床應用后效果非常理想,,從那時起到現在,,醫(yī)院用這個方法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無一例失敗,成功率達到100%,。